
場中還有其他激動的父母,如親自擔任教練的體操名將瓦列里路鏗Valeri Luikin,女兒納絮兒Nastia Liukin於女子全能體操奪冠的一剎,父女忍不住相擁落淚。
然而,奧運場中有更多父母扼腕,和選手子女同感失望,恨不得立刻奔前擁抱,給孩子撫慰。
天下父母心,當父母用自己的認知寄託期望於子女「希望你最好」,和奧運選手父母的用心,其實差別不大.。只不過,孩子是不是達成父母的期望,卻不一定是孩子自己期待的生命意義。
早年親子互動的知識供給,出人頭地、光耀門楣等「激勵」字眼,往往反應出這一類手冊教導父母如何從事指導的核心。一直演進到全人教育觀念引進,讓孩子適才順性發展、快樂健康的人生,才開始輸入東方傳統教養。

我在《IQ父母 EQ子女》(聯經出版)做過三十個家庭的深入訪談,看到一種隱含的曲線:父母對子女的期望與孩子的自我期許,兩條曲線越趨近一致,兩代之間的「團隊合作」越緊密少障礙。納絮兒路鏗賽後欣喜接受採訪,恰好說出類似的形容:「我對自己的期望,也正是我父親的期望」。

細究移民遷徙原因,為下一代接受更好的教育為最大因素。當子女接受西方教育、漸步融入自己未來的社會主流,如果父母固步自封,不能同步認知簇新泳池、重新學習賽事規則,仍以凡事「自己什麼都懂」的權威舊習,和萌發自主意識的子女互動,家庭團隊裡共同期望的曲線,恐難保持相近和諧。
儘管東西方家庭各有文化擅長,天下一樣的父母、一樣的子女。移民父母其實手握兩方優點,宛如長長的雙手,這一場子女教養的馬拉松泳賽,端看父母如何擺動長手,滑出哪一種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