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見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也是這樣柳岸花明。
這位加拿大諾貝爾文學獎第一候選人發表新作《報償》Payback,巡迴全加打書,原先想為著迷於愛特伍的讀書會好友投石問路、索票聽講,不想這場演講不在傳統展演會堂,而是CBC電台的現場錄音。擠在百人的錄音廳,更發現Radio One Book club以有所不變的讀書會型式,維繫著閱讀世界的別有洞天。
《報償──欠債,以及財富的暗影面》並非愛特伍另一冊精彩小說,而是她少見的析論隨筆,展現愛特伍文筆智性邏輯的另一犀利面。Payback說的不是實際債務,愛特伍以類考古手法,廣泛地提出「債」作為空氣一樣無所不在、卻被我們視若當然的一個古老主題,被從宗教、文學和人類社會結構等層面,談人的犧牲、到典當、償付等等。「我們欠什麼和我們怎麼支付,是所有人類社會的特點,深刻地塑造我們共有的價值和我們的文化。」
Radio One讀書俱樂部邀請的作家,都是各個書寫領域的傑出作家,科幻小說、移民文學、社會研究、宗教哲學…CBC一網打盡。若把Book Club的錄音紀錄攤開來看,可稱一部小型的文史哲名家有聲資料庫。
廣播主持人Sheryl MacKay根據各別作家特質,另邀請一位書界共同主持人,提出即興好問題,錄音節目最後更開放麥克風,讓現場觀眾提問,作家的臨場反應備受考驗。口才便給如愛特伍,自然滿足了書迷,也為自己形象加分。
趁著簽書時間,我留給愛特伍兩個紙面問題;愛特伍展現親和風範,也以伊媚兒回覆──我疑惑作為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最高的候選人之一,何以愛特伍會失諸交臂?「除了文學技巧之外,妳是否也認為,諾獎評審還有一套『道德標準』?」
感覺愛特伍的故事經常不離「報復」主題,然而「中國哲理裡的報應償還,自有天道循環;有時並非不報、有時是累世業報…」;愛特伍認為自己的作品「也蘊含相同道理,只不過以『性格即是命運』的形式出現。」
何似遇見愛特伍?何以是這樣形式表象?這一場因緣際會,老天厚償。
Margret Atwood錄音訪談,分別於11月8日和15日於CBC Radio One播出。詳見http://www.cbc.ca/bc/book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