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McGill大學校門對面一家雅致寬敞的書店,店內卻空無客人。老闆和店員正把新書排上書架。詢問這幾天書店有沒有講座?有沒有「本店推荐書」?得到兩個否定的答案。
老闆解釋,主要顧客是校園師生,「他們都知道自己要什麼書」;但他臉色逐漸凝重起來,我覺得有點歉疚,因為再一次提醒他沒人光顧。

但它和幾條街外的大拍賣書城一樣,和溫哥華市區商場裡短租的書攤一樣,和台灣曾被大學畢業生選為理想就業前五名的誠品書店一樣,正在面對全球大多數書店的困境──買書人像地球暖化後的北極冰原,日漸消失。
是因為書籍物流消售大餅被分割了?網拍的書籍、亞馬遜的二手書、舊書店、再生舊物店和車庫拍賣,價格更便宜得令人咋舌;新書發表展售會、作者自營的直銷系統…其他買書管道日益普遍,使得諸如Chapter & Indigo等聯鎖書店即使別出心裁推出每月5到10元書架,五六折地大打折扣,也拼勁不過,遑論小書店的慘澹經營?
還是即使沒被其他休閒分身分心分神分割時間,仍把讀書當重要供養充電的人,也改變了擁有書的習慣,剝除「書櫃取代酒櫃」的文化包裝紙,信奉滿腹詩書勝於坐擁書城,不必在乎是否曾經擁有?

如果書店四季十二個月排有作家專題,作品與作者一起到齊、強烈愛書癖和作家搜集癖的讀者,按圖索驥,寧不滿足?
如果書店除了讀賞書籍、有聲書、影片、音樂,還能提供其他形式的學習樂趣、工作坊、同聲共息的讀友俱樂部,水乳交流的社團聯誼….是不是能夠讓類同基因的悅讀者,找到非血緣的愛書手足?
然而,大溫地區的公共圖書館其實就供應了這一切。免費辦一張借書證,就可以奢侈地享受這一切。
如果開一家書店?我像北極熊站在不穩的浮冰,憂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