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06

女性藝術家的畫像

溫哥華美術館三年前展出羅丹專題時,一同觀賞的長輩看完牆上的羅丹簡介:「提都沒有提到卡蜜兒,她怎麼可能在羅丹生命中具有份量?」然而,那幾件細致的、陰柔的、姿態線條向內探索的「羅丹作品」,歷歷在目,更像卡蜜兒的手澤。

卡蜜兒Camille Claudel不但扮演羅丹生命中最重要的弟子兼紅粉,更是一位獨立卓然的藝術家。她幫羅丹創作了(對!不是製作,不是仿作)許多自己未掛名的作品,相識之初羅丹接下大案「地獄門」,門上多件塑像,即出自卡蜜兒之手或構思。《卡蜜兒》(Camille Claudel, by Nicole Barbier, Reine-Marie Paris and Jacques Vilain,中譯本時報出版)揭露了這兩位情侶天才之間的互補、矛盾、激情、仳離…卡蜜兒離開羅丹後,作品一樣獨具,然而她沒有戰勝無所不在的社交圈;最終,也沒有戰勝領她走入妄想症的命運。

今天,正在溫哥華美術館展出的「加拿大女性現代主義者:與愛蜜莉卡爾對話」Canadian Women Modernists: Dialog with Emily Carr,策展者還給與卡蜜兒同年代的畫家艾蜜莉卡爾公道,在策展說明中,提醒觀眾二十世紀初的時代背景。

當年的社會機制、以及至今未變的藝文政治圈,女性藝術家的生存,比起男性,遭逢到單一性別才有的挑戰,或可想見一二。

於是《卡爾、歐基芙、卡蘿,她們自己的所在》Carr, O'Keeffe, Kahlo: Places of Their Own 一書中,歸結這三位女性創作者「有共通之處,就是她們都曾仰仗男性,尤其在財力方面」,就毫不奇怪──任何時代的弱勢者,必然發展出不同的策略,先在夾縫中求存。例如儘管卡爾先後曾受父親資助,所有描述卡爾的書,都不會遺漏提及卡爾一生苦於生活拮据。

但《她們自己的所在》似還暗示,這些女藝術家能有創作佳績,也或多或少緣自她們生命中關鍵性的男性;這對於藝術的核心──原創,以遍概全地為了不起的女藝術家塗抹一筆,似有失公允。

費達卡蘿師從狄亞戈Diego Rivera時,他已是墨西哥最知名的當代畫家,他們相互傾慕結褵,也是卡蘿承載無盡感情折磨的開始。卡蘿無數心身俱創的繪畫,若說由一再背叛出軌的狄亞戈啟發繆思,未免殘酷。

卡蘿超寫實的強烈自我肖像畫風,盛名迅速遠超過狄亞戈,米羅也拜倒裙下,地域無法侷限,她注定成為世界頂尖的藝術家。關於卡蘿的生平傳記,爭相出版一時,中譯本也少見地打擂台,有時報的《揮灑烈愛》與方智的《女畫家卡蘿傳奇》。

卡蘿長期吸毒,以減輕年輕車禍重創的疼痛後遺。創作中晚期,與情感同樣奔放直率的美國畫家歐基芙發展出女同志情誼;擋不住她的愛慕者,卡蘿也外遇不斷…不過,道德制裁在這位奇才身上失去了武裝,世界從未減損對這位奇女子的狂愛。

歐基芙的情感生涯,和她花卉性徵的繪畫一樣,是首彩艷旋律。歐基芙年輕時和年紀大她一倍的名攝影師阿爾弗瑞德開始婚外同居,老年又與年紀小她一半的陶藝家過從甚密。自從阿爾弗瑞德以歐基芙為模特兒,拍攝她的沙龍照、裸體照,歐基芙輕易就擄獲美國人目光,晉身名氣最普遍的畫家。

然而,如果歐基芙、卡蘿、卡爾,沒有才華創作出今日呈現的畫作,如果她們不是那樣渴慕獨立、贏得自我的生活,女性藝術家能夠擁有自己的所在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