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21

霧樣《午夜知音》

霧很好,霧也很糟。
迷霧繚繞,美與不美,都藏在霧裡。

Elizabeth Hay的Late Night on air(遠流版宋偉航譯《午夜知音》),似乎隔霧觀花、似乎迷濛含蓄,但這霧靄深重,只好拖一步慢一步,滯緩前行。

總的來說,Hay的文字是順暢的,但缺少特色;想像力也有些貧乏。主要是,不需浪費筆墨的轉場、準備轉場,寫了很多,有如聽人講話時一直說「然後如何」「然後又如何」…十分鐘可以說完的話,講了兩小時。

若真按捺耐心,大約要看過全書一半,才會開始進入這個發生在加拿大北地,黃刀鎮廣播電台裡的故事,Gwan, Harry, Dido, Eddy, 兩男兩女之間似有若無的、或無端迷戀的感情,含蓄如霧。

Elizabeth Hay因這部第二本創作,獲得2007年吉勒獎Giller Prize。Giller 獎金為加拿大國內最高的四萬加幣,也具有較高的文藝位置(兩者必然也有因果關係的)。絕大多數獲獎者作品都是該年加拿大作家一時之選。*

《午夜知音》並非不好,但獲得年度代表作大獎,預期心理作祟,期待升高。不自覺拿來和布克獎等作品比較──當然別比最好。

它的瑜不掩瑕,優點一句話:靈巧的小片段不少。缺點包括:一,人物視點,混亂無序,不是全知觀點、不是某位角色的視角,如繪畫透視點,忽而在遠忽而在近,全幅畫沒道理的塞滿和空白,滿處不見精密,白處常有漏洞;二,故事剪裁怪異、一方面拖沓、一方面跳躍;三,廢話廢話廢話(有些書評客氣地說Detail)!

書封底引用了很好的書評,不過,我懷疑大多數書評也沒怎麼看過;我說的不是「看完」。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將Hay 比作 Margaret Atwood 等人**,那就誇張得可怕。

Washington Post 書評一向可靠,但這回也馬前失蹄,說它像 Annie Proulx?拜託,地點在北大荒就Annie Proulx 了,那麼,Lily Tuck 以拉丁美洲為背景的《來自巴拉圭的情人》The news from Paraguay ***不是更應該像馬奎茲或那魯達?起碼人家也是得了美國國家書卷獎的。

全書最令我動容的一段,作者創作的部分反而很低──藉由一次電台在職訓練,workshop 的成員被指定製作十分鐘的錄音帶,其中一份documentary「作業」,是移民加拿大的英裔探險家John Hornby 生前最後一次極地探險:他與兩位友人在天光極長的夏季於北極圈駐紮下來,九月未儲糧,沒能熬過那個冬天,三個人陸續活活餓死。****

不過我想 Late night on air 如果放在旅遊文學的項目下,可能比它的文學效應強些。電台小圈圈裡的故事,插進一條輔線建造輸油氣管與地方原住民的抗爭,若不是背景地點放在加拿大大西北,那麼接近北極圈,地域時日天光生活作息連鎖形成地景生態極長極短晝夜的特殊性,以及後來四個角色也踩著Hornby 腳步划Canoe去了一趟極地,說實在,還真像讀一部說說閒話的言情小說。

當然,若果真入列言情小說,那麼它獲得大多數書評”Smart writing”的讚譽,就蠻像書中主要角色之一Harry 從多倫多的電視轉戰回小鎮的廣播電台,給形容的“He is good looking for the broadcasting.”

儘管不那麼享受Late Night on are,但它的確有不少小片斷可以回味,Here is my 1 to 10 most beautiful sentences:

1,“Do you hear different sounds in different trees?”
10, How the earth could hold any more water they didn’t know.

* 該屆評審為 David Bergen, Camilla Gibb, 和 Lorna Goodison三人。同樣在決選名單裡的Michael Ondaatje(英倫情人作者)Divisadero轉而在總督文學獎勝出;只能說,評審口味主觀。
** “Invites comparison with work by Alice Munro and Margaret Atwood. Outside Canada, one thinks of A.S. Byatt or Annie Proulx.” —-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 http://scenicsalon.blogspot.com/2008/01/blog-post_23.html
**** 如果能寫但欠缺編造故事的想像力,歷史小說會不會是個好選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