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28

今生怎知 之--大霧

說過些「今生僅見」的話(見識大概果真孤寡)。

今年已兩度見識到今生僅見的「大氣候」,
抱歉,說的不是你關心的經濟(它當然也是啦)。

天氣異常,一月大霧三月雪,溫哥華今冬連雪,超越30年前;三月,又幾度下雪,有過去白色聖誔的平均線。
日後,氣象史更會拿今春的一月做比--整個月,一半的時間,城巿罩在濃霧裡。

某夏第一度上柏山Cypress Mt.,上山的路彎進一段大霧裡,看不到自己車頭。對方來車,頭燈只剩一筒小手電光束。
該停、該行?結果反射神經告訴你,開雨刷刮掉撲面來的霧氣…。

一月份濃霧兩周,和柏山霧不分二致。終於了解「坐在雲端」的滋味。
那霧起得,見不到原本腳下的樹尖;大片窗,對望外頭大片迷濛空白。

連續霧日偶爾短暫放晴,一座城像蒸在雲霧上。 起先有點浪漫,想起高中合唱比賽的自選曲<山在虛無飄渺間>
香霧迷濛 祥雲掩湧 蓬萊仙島清虛洞 瓊花玉樹露華濃

花腦筋開始想「為什麼形容霧是香的」,已漸像實驗室的白老鼠,被隔在玻璃罩裡,天天挨賞個煙霧遼繞,好奇心還沒被殺死,What’s going on out there? 儘管知道世界多半和昨天沒啥兩樣。

今天又起霧。透過一層輕紗,還能見到仿似溪 False Creek對岸的高樓。只是北岸山脈換成一片灰濛背景。

這霧等級,是中學演講,中文老師補上呼口號的「有霧的早晨,必然是個晴天」…幸也猶記得,他一抹解嘲的笑容。

怎知道,那麼早,就曾和天象達人交會而過?

2009/03/27

我信仰 .. 呃....蘭花?

我生活沒有紀律,唯獨對它,我晨昏定省頂禮膜拜。

我欺負人,只有對它,我慈眉善目。

我有分別心,如果推銷它,我眾生平等。

再怎麼慳吝,為它,也要犧牲荷包,慷慨捐輸。

沒有,我沒生病,只是它令我瞳孔放大,腎上腺素激增,精神亢奮。

我口拙,說起它偏眉飛色舞。
我驕傲,在它面前,我謙卑。
我自閉,只有它讓我感覺通靈。
贊同我,生命意義人生追求都在其中!

我是你的你的你的你們的Master…可它是我的Master…

別和我談別的話題,我沒興趣……你瞧,我們這會兒不就又在談它?

別怕,我說的是我的寶貝蘭花、我的論文主題、我迷戀的帕慕克、我的家人汪汪和喵喵、下雪起霧就聽的Leonard Cohen 大碟.... (信仰條目修建中)

2009/03/20

別碰胸! No booby!

先自首:不少人生重大啟示,都是些庸俗的電視節目,讓我恍然大悟「啊?就是那個光!」

屢創收視紀錄的「和明星起舞」Dancing with the stars,每一季收看觀眾中,總有我這一名蟻螻身影。

時進第八季。從開播開始,「起舞」一直保持著另一項破紀錄:節目參與者──世界國標舞冠軍與影視聞人──從舞台舞到床上的人數超高。

只是,緋聞緊跟著反過來刺激收視,觀眾既能扮演偵探,在螢光幕上偵察雙人舞的舉手投足,一舞一動之外的眉目傳情,還能用公投票選,為不爽的舞伴標幟紅字,處決出局。

除了舞藝學習、娛樂功能,還滿足了一堆心理名詞諸如窺視狂、偶像崇拜、看偶像出醜或死忠相挺到底、俊男美女移情作用、操控慾…. 別對號入座,我說的是像我這樣的高級觀眾啦。

緋聞傳言與批判大概有點甚嚣塵上,製作單位毅然決然富而好禮,一方面,繼續刀口舔血,依舊安排出軌頻頻的星星配對,另一方面,收束本季的明星舞星,突然之間,每個Star都穿上正經臉孔制服。

正襟危舞之餘,過與不及,有對樣板「禮讓」過了頭,上季冠軍Derek Hough和曾經入獄的饒舌女歌手Lil' Kim(沒錯,這名明星因與槍擊案主嫌同在現場而鋃鏜入獄一年,拜服電視製作單位的話題選角了吧)維持兩雙臂膀的距離,英國士紳評審Len Goodman忍不住挑剔:這隻舞像隔著楚河漢界在跳。

Lil' Kim可愛杏眼圓睜,雙手輕拍偉大胸前解釋:”No booby”,保持距離,以策安全不碰胸。

噢,說到重點了?
多少人對交際舞Ballroom dancing的觀感是摟摟抱抱?改稱它聽起來正經八百的「國際標準舞」,有點鴕鳥;實際社交起來,仍不脫三貼印象。

“Len 好人”惱火了,心中有佛說佛,有屎說屎,這回不做好人,分數比其他評審少給一分。

嗯,這是權力使評審腐化的另一例?
"Len 好人" 從來是「起舞」節目中的 Simon Cowell - American Idol 競賽節目中盡做負面批評的評審。二男一女三位舞林高手評審,每集評說,都像一篇即席無題急智演講,一針見血,唱作演俱佳,三人時而互挺、時而針鋒相對,評審席的另一場表演,實在值得做為<口頭傳播>課程教材。

本季「起舞」更顯評審威力──一位談話節目諧星主持人儘管舞姿瀟灑,但他拿「起舞」當話題,聽不出取笑自己或取笑交際舞,惹惱了評審,他拿了4分和5分。一位牛仔秀冠軍明星不小心溜出口,「呀,跳這交際舞不娘娘腔嗎」,評審大不開心,也給了4分和5分。那手腳實在笨拙的科技公司大老闆,一付面對老師的乖學生模樣,老師賞給5分和6分;那大聲提醒舞伴「好好聽評審怎麼說」的舞星,她和她實在不可教的舞伴,拿了6分和7分…。

不是不能碰胸;懂嗎?老師說。

心中有胸說胸,心中有舞說舞。我懂了。…呃,不過,如果下回你和我擁抱為禮,沒觸到胸,不,不是我沒從"no booby” 學到功課,呃,實在,是,我們當中一定有人是太平公主。

...唉,能怪我?問題不都在胸?
同步發表於網路城邦 http://blog.udn.com/sscanada

2009/03/06

ORCHID SHOWing

I admit: this is one of my human stupidities -- I grow Orchids.
We name orchids, like we name our children and trace the family trees; we re-value orchids, with our rather baffling standards such as the common one worth less; we clone them, for hundred years…. oh sorry, Dolly the sheep, you are not the number one and only; we make a show for them – thanks god, they didn’t follow our instruction and dance… Yet.

The trip was starting 7:am; passingers were 16 pots outsantding orchids plus 2 equally freshing persons.
One hour ahead we arrived Tsawwassen to catch 9:00am ferry, so to get to Univierty of Victoria by noon.

We came across Carla and Bill on highway 7 after got off Swartz ferry. Two Orchids carriers got to SUB of UV -the Voctoria Orchid Show Room - about the same time.
Got right into arranging display and registration for judging orchids,
Carla, though was disppointed at show tables against-wall instead of locating in the center, was 100% concentrating in setting up tables and plants.
Carla is an excellent artist as well as an instructor.
Don joined in with his 4 magnificent orchids around 1:00PM,
The display process became even more funs, lots of inspiring points been revealed during discussions.

Under highly sufficient works,
Nearly 80 pot of plats have been turned into a much more showable condition.
VOS display table has been turning into the most professional exhibition within 4.5 hours.
From colors, heights, sizes, showing dimensions, rhythms, Carla has put into consideration how variety outstanding orchids performing the best individually as well as a whole.
Carla requested the total perfection till the last minute when the spot lights set.
Took a glance at oterhs when those in progressing at other cornnors,:
Personal show table, Mr. Chao's:
Zen garden:
Fraser Valley Orchid Society:
My personal opinion? without a doubt, VOS is the best display table in the whole Victoria Orchid showroom!
....All right, call me foolish, about all these. I was quite enjoy it.

2009/03/04

玫瑰有刺

電視節目這幾年搞了很多真實演出reality show。

在一集節目中,把房子造起來、把人改頭換面、讓過重的女人充滿自信敢在公共場合赤身露體、垃圾狗窩變成精致香巢、頑皮家族馴服成了乖小孩、過過互換老婆媽媽的家庭生活…;或者,在一季節目中,找出把一身肥油贅肉減掉的重量級人物、能跳國標舞的名人舞王舞后;挖掘企業的未來之星、才藝表演的天王天后、下一位世界頂尖模特兒新血;以及,真實演出始祖級的Survivor,放到孤島僻壤的現代族人,經過天擇與人擇,生存者勝出…。

然後,「擇偶」的真實演出,遠遠超過紅娘愛你,「單身漢」Bachelor真槍實彈擁抱、撫摩、熱吻、約會、熱水盆浴…,立即的親密行為和短距離的親密想像,也一一在百萬觀眾眼前上演。

演出一開始有25個多方徵選來的女郎,單身漢擇偶者逐周篩選,對可能的人選奉上一朵玫瑰,玫瑰數量減到三朵時,最後三位人選與單身漢互訪雙方家鄉家人,以及共度親密關係一晚。

汰選的過程,人數越少越難抉擇,最後一朵玫瑰,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單身漢一個人的主觀選擇,代替了其他真實演出節目的評審或客觀評判,獎賞也和其他競賽節目不同,贏得最後一朵玫瑰的勝出者,得到的不只是一枚量指圍打造的鑽戒,理論上,還贏得了千篩百選的理想伴侶,一世良緣。

起先,選偶主角是Bachelor;節目製作單位很快發現收視者女性觀眾遠多於男性,於是增加了為單身女郎擇偶的Bachelorette,討好女性。

收視觀眾或旁觀者清、或移情作用,隨著擇偶真實演出起舞,評東道西,其他的談話性節目,偶爾也在決選時刻談論「單身漢」,誰會屏中選、花落誰家,選伴合適與否…。但最近一位Bachelor,軟體工程師也是四歲孩子的單親Jason,因為戲劇化大轉變,招來罵聲不斷。

Jason自承做了錯誤選擇,獻上最後一朵玫瑰之後,對最後勝出的女孩,突然沒有之前的chemistry,反而對那沒選擇的第二對象,懷念特別多,於是他再度於大庭廣眾面前,向決勝女郎提出分手,與第二人選復合。

先看一下,先前的單身漢真實演出,擇偶成功了幾位?到目前為止,約有十幾擇偶主角,眼淚焦慮嘆息激動嫉妒滿足猜疑怒斥悲泣…,近全數過眼雲煙,只剩一位女性真正和選擇的伴侶成家,最近生了第二個寶寶,作為製作單位的樣板櫥窗。

其他的單身漢/單身女郎如何了?一位帥哥醫師成了主持人,有了自己的電視節目,但別問他最後選擇的對象怎麼了;一位軍官紳士下潛艇繼續出任務,但別問他最後選擇的對象怎麼了;不只一位選擇了社會標準的對象而不是自己心愛的對象,別問他們最後選擇的對象怎麼了;不只一位單身漢和別的女士結為連理,所以也別問他們最後選擇的對象怎麼了。

前兩季,一位單身漢把最後兩位準對象都拒絕了,所以別問最後的對象……不,他的最後一位對象,變成下一季的擇偶單身女郎,彌補她意外被「棄」。

然而,經過一季起起伏伏,不安全感籠罩與防禦工事,她最後選擇的對象,在真實生活中,不到半年就也分手了。她又回頭探詢原本的第二人選,亦即今天挨罵的主角Jason,只是,Jason循著她的例子,已轉進成為下一季炙手可熱的單親單身漢,不再像羔羊被動靜待被宰…。

Jason怎麼挨罵了?他因為自己解釋不出的原因,突然不愛他千挑百選的對象;他沒有什麼好說,只要求和自己選擇的對象分手,回頭請求原來的第二對象回頭──這個過程,也在公開的鏡頭下演出。

他不多做解釋,反正就是一瞬之間,愛沒了(讓你想起哪一本小說了嗎?)這現代版《千江有水千江月》裡的男主角「大信」,既不浪費時間努力於無望的現狀,也不試圖挽回,他不思索對方如何被自己傷害,只強調「與其未來再懊悔,我要按我的心而行。」

他大概被問了300遍,他如何做自己孩子的典範,會不會太自私了?他說,我總是告訴孩子:Follow your heart。他大概被問了500遍,現在的心叫他去選第二人選,會不會有一天他的心也告訴他不愛現在這個最愛;一如之前那一刻選擇過的第一最愛?

寫《隱形人》的科普作家H.G. Wells 說過一句男女關係名言:我認為打一開始,就沒有一個男人了解女人I don't suppose any man has ever understood any woma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ings. 我要說的是,I don’t understand any of thi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ings. 打從把愛情放在鏡頭底下演出開始,我就什麼也沒搞懂。

我猜想那些罵聲只會維持三分鐘;比起我寫這篇無聊文章和你閱讀的時間還短──大概和現代愛情的長度一樣。

2009/02/27

文學好一邊一國

昨晚去SFU聽《活著》作者余華演講。

進場時晚了,真抱歉。他正說到第一次被《北京文藝》的編輯從小鄉下找去北京改稿。
那過程說得巨細糜遺,有種和他作品全不搭調的小小沾沾自喜,但也有一堆誠實。
談的不是作品,是一己的事,有點疑惑這是「文學講座」,詢問身旁友人──沒錯,演講開始到現在,就是講「我如何開始寫作」的。

雖然余華認為寫作者是最身心健康的人種,但講到寫作作息,描述越是寫到緊要處,越失眠,要靠兩顆進口安眠藥入睡,寫過那關口,大約是一星期,接下來幾乎虛脫一個月…。寫作的人多有睡眠問題,他多提了兩句關於「曉得蘇童的睡眠也不好」,還沒我的朋友蘇童。

接受問題時,有人問他如何讀書;余華前後所說,我聽到三個重點:他引述了「看一篇名作,勝過百本現代文學雜誌」的說法;「自己盡看別人好的部分,不去挑東嫌西」,並比喻為廚子見習,看到別人菜好、而不是嫌人缺點的廚師,進步快;然而,書好與不好,有時在書與人的交遇,是否在對的時候,才會看出書的好處來。

接下來有人問,他如何看待魯迅──應該是起於余華作品中「荒誔」總被比為魯迅,以及余華也曾改編周作人作品吧──余華舉"阿Q正傳"與"狂人日記"各一例,講魯迅下筆如刀。兩個例子,化龍點睛,短短就說明了魯迅寫作之高──這是這場演講我嘗到的最佳菜色。

去時,我帶著一個問題:余華關在北京小平板房裡寫《活著》時,起先用第三人稱寫,寫不通,有天醒來,改為第一人稱,就豁然通暢了?我的疑問在,或許有更多作家,覺得躲在「他」後頭很安全,才能暢所欲言,用起「我」,反而扭扭捏捏怕暴露狂。

只是,覺得前半場余華露相顯耀自己閱讀廣,一時興起,臨時加問了一個他對文學寫作語文國際化的看法。拿了去年來溫的哈金(棄中文轉用英文)、奧罕帕慕克(使用土耳其文)和Azar Nafisi《在德黑蘭讀洛莉塔》(不用波斯文用英文)做了例子。

余華當然聽得出來,我挑釁了。似乎賭氣:「基本上我沒有哈金的語言選擇問題」,就算答完了。

我比較驚訝的是,那個不算回答,竟博得了個滿堂彩。

我埋怨追問,沒回答問題;又提醒他忘了答第一個問題等等。他每一次回答,不論說的是什麼,用什麼語氣,或態度與他先前談的文學大度有矛盾,都獲得叫好掌聲。

我能了解余華的反應:寫作二十年來,他接受的當面美言讚譽,不知從哪一年起,早已一面倒地遠超過批評;至於日後會不會遭遇更真槍實彈的挑戰,那是余華或其他所謂名人的造化,與我無關。

令我嘆氣的是現場的反應。那種掌聲像衞護著神主牌:「這是我們祖國的驕傲!神聖不可侵犯!我幫他打妳來著!」和台灣人不可侵犯同一顏色的政治角色如出一轍。

那種掌聲,令我想起去年亞洲文化節,在UBC亞洲研究中心聽此地書法聞人謝琰當場揮毫,講解書法,提問時間我問了一個簡單的問題:謝琰對中文繁體簡體的看法?workshop用英文進行,我也用英文提問,現場應不知道問者的立場吧。

謝琰先強調,他不涉及政治問題(我也沒有政治意圖),他的態度,大約是傾向繁體(我也一樣),結論是,底線在傳統書法之美應用繁體(嗯,完全同意),最後他用俗語「亲(親)不見,产(產)不生,厂(廠)空空,爱(愛)無心」來說簡體不僅在美不美的問題,也牽涉風俗民情──到大陸去做生意開工廠的人,看到牆壁上漆著工厂名稱,投資鉅資卻建了空空如也的大厂,心很悲呀。

引來一片掌聲叫好聲。那種熱烈反應,似乎不只在說,答得好;更像在說,有人有反對意見嗎?駁斥得好!叫好聲過後,謝琰立刻用一種我的預設立場是相反答案的口吻詢問,我同不同意他的說法?

余華並沒有因聲勢壯而腦筋不清。接下來即使有人對他大加讚頌──雖然過譽是跌價最快的移動標準(諸如「老師」到「大師」;以後也許「小師」端坐在上)──「您作品裡的情感只有我們自己人理解,」祖國同胞徹底捍衛!余華倒未再現出自得的神色。

移民圈子中,意見不同,就敵我立現,即便是文學藝術,那種「不同一國」的激烈反應,在華人的場合,尤其中國人多的場合,一再見到。
愛爾蘭人是團結緊密,愛憎分明的,文藝水平的平均素質高而整齊,但也偏愛與英格蘭人唱反調;東歐民族不管哪一個樂器是家具一部分的國家,爭辯起事理,像重拍急拉著小提琴,一旦俄國人加入,卻有莫名的隱讓情結;伊朗人「追求真理」起來,哚哚逼人,自己人當中,階級分明…這些民族,似乎都有共同特色──曾歷經層層迫逼動亂,民主精神中,尊重不同意見的庸容,發展得緩慢又不對味。

我突然想起,哈佛文學博士生楊照回台之初,圓山飯店有場兩岸三地華文學術研討會,楊照的論文有論點謬誤,被評論人陳映真抓小尾巴,楊照面紅耳赤氣鼓鼓,但終究當場對席間兩百多人道歉。

我記得的,不是楊照論文上的瑕疵,我記得的,是他當眾認錯,青澀但勇敢;我記得的,是楊照曾經示範一椿萌芽的民主美事──之後怎麼「嘿嘿嘿」,那是另外的人生曲折。

我感覺得出,余華不僅念過的書遠多於絕大多數華文讀者,他從閱讀中的體會學得,也超過許多華人作家;我認為,余華的寫作,即使放在全球有作家名銜的群體中,一起評量,也會有他相當的位置;我知道,如果我沒有把余華當作準國際地位的作家看待,根本不必問他從什麼角度宏觀看待文學書寫國際化的問題、從而審視自己所在的文學「世界」。

只是,我接收到的訊號是余華轉身走進門內,有人幫他把門關起來,在裡頭鼓噪,不想聽到有人敲門,邀請看看經過門外的花車鼓樂;我有點呲然,有點好笑…嗯,余華才談過阿Q精神…

也許托爾斯泰無法和他熱愛的廣大農民,每一位去談論他的閱讀,因而也無從對他們失望;但我說的是坐在文學講座上的文藝愛好者,我應該如何看待?

說知書達禮、說知識份子的精神,我有機會接觸到一群禮儀之邦之外的書迷,廣面讀過令我這號稱書評作家赧顏的書籍數量,聊起讀書感想自有誠實見地;當我的法國友人分享她寫了二十年的幾頁隨筆,就有我讀過的所有中文寫作中不曾看過的新鮮面向和spirit,她只謙稱信手塗抹;當幾位讀書摯友各持己見爭執辯論之後,仍能回歸原點,渴望下回繼續過招新的題目……
我不知該為文學講座上說寫聽著同一種語文、卻自己畫分去民主化外的那一國人,笑笑,或嘆息。

2009/02/13

Fluid

請注意一位工藝設計師。
年輕華人,住在上海地區。

他設計的水龍頭,打進國際品牌,它出現在今年於Canada Place 的Buildex年度建築建材展。 用了一個明顯的陳列架,展示FLUID系列,,用以區隔在衛浴界獨占鰲頭的TOTO系列。 四個水龍頭,用二兩個西方元素,兩個東方元素:
企鵝Penguin
大嘴鳥Toucan
扇子Fan

帝王Imperial
產品生產線也在中國。
似乎在說,義大利,我們來了。


More about 2009 Buildex http://www.facebook.com/album.php?aid=78272&id=625947546&l=5ba66

2009/02/08

我曾靜默以對

《在德黑蘭讀洛莉塔》作者Azar Nafisi第二部著作我曾靜默以對Things I’ve been silent about

,又一本肅然的回憶錄,關於父親與母親。

美麗和能力一樣耀眼的母親,當選伊朗首位、世界第二位女性國會議員的同時,曾任德黑德巿長的父親,因反對當政者而下獄。

Nafisi這樣形容:「我母親覺得父親又搶了她的光芒而不悅」,大約可知,父親母親在作者心目中的正反角色。

父親是那個在監獄裡寫出三本童書、一千五百頁筆記的文人,是身在牢籠也日日有鮮花的浪漫者;是那個小時候為她讀《愛麗絲夢遊仙境》、《小王子》、詩句….帶她進入廣大文學世界的導師。

母親要Nafisi成為自己的盟友而不可得,母女間的競爭對峙,遠遠凌駕密友。

Nafisi自身,還透露幼年受性騷擾的舊事,一椿混雜著罪惡羞恥,被強制、卻微妙性刺激意涵的稚齡記憶,更是靜默了將近半世紀。

我所認識的伊朗友人,心緒和臉部輪廓一樣深刻,矜持中帶著波斯王國的尊貴遺韻;家家那本難念的經,就當心事,護守著各自的家庭隱私。

我認識的伊朗女人,身上多多少少有一片Nafisi的烈性。

我知道的伊朗人,經過一九八0年代中共一樣的文化大革命,家國復原,但人心破損,不輕易釋出信任。

我伊朗友人讓我留下印象的伊朗,是詩的民族,似乎每個家裡都有一位Nafisi父親,吟頌古詩、崇敬詩人,這麼美的傳統,幸而至今沒有消失殆盡。

何以繼暢銷書《在德黑蘭》之後,寫出那不輕易揭露的故事?Nafisi說,寫作的人,像談戀愛一樣,就是想不停地再寫下去。

對這個愛恨濃烈的特出伊朗作者,我相信靜默不會是恆久的事。

2009/02/02

張愛玲與 Balzac

張愛玲與Balzac 對婚姻生活描繪,都達到各自社會背景下、當時畸型現象的尖鋒。

兩個人對人性的細微描述,讀著,天未黑,景緻不在地底,卻黑攏攏的一陀,心頭重壓到底。

張愛玲當然比Balzac 更「戲劇」。
因為她製造人生轉折曲迴,「一切都那麼巧!」

一個巧合密接著另一個巧合,幾方人馬都在時空機運的轉換中,心境隨轉。
因為巧合,接下來的人生就完全改觀了。

巧合,打敗了性格決定命運。
巧合決定了命運。

2009/01/21

霧樣《午夜知音》

霧很好,霧也很糟。
迷霧繚繞,美與不美,都藏在霧裡。

Elizabeth Hay的Late Night on air(遠流版宋偉航譯《午夜知音》),似乎隔霧觀花、似乎迷濛含蓄,但這霧靄深重,只好拖一步慢一步,滯緩前行。

總的來說,Hay的文字是順暢的,但缺少特色;想像力也有些貧乏。主要是,不需浪費筆墨的轉場、準備轉場,寫了很多,有如聽人講話時一直說「然後如何」「然後又如何」…十分鐘可以說完的話,講了兩小時。

若真按捺耐心,大約要看過全書一半,才會開始進入這個發生在加拿大北地,黃刀鎮廣播電台裡的故事,Gwan, Harry, Dido, Eddy, 兩男兩女之間似有若無的、或無端迷戀的感情,含蓄如霧。

Elizabeth Hay因這部第二本創作,獲得2007年吉勒獎Giller Prize。Giller 獎金為加拿大國內最高的四萬加幣,也具有較高的文藝位置(兩者必然也有因果關係的)。絕大多數獲獎者作品都是該年加拿大作家一時之選。*

《午夜知音》並非不好,但獲得年度代表作大獎,預期心理作祟,期待升高。不自覺拿來和布克獎等作品比較──當然別比最好。

它的瑜不掩瑕,優點一句話:靈巧的小片段不少。缺點包括:一,人物視點,混亂無序,不是全知觀點、不是某位角色的視角,如繪畫透視點,忽而在遠忽而在近,全幅畫沒道理的塞滿和空白,滿處不見精密,白處常有漏洞;二,故事剪裁怪異、一方面拖沓、一方面跳躍;三,廢話廢話廢話(有些書評客氣地說Detail)!

書封底引用了很好的書評,不過,我懷疑大多數書評也沒怎麼看過;我說的不是「看完」。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將Hay 比作 Margaret Atwood 等人**,那就誇張得可怕。

Washington Post 書評一向可靠,但這回也馬前失蹄,說它像 Annie Proulx?拜託,地點在北大荒就Annie Proulx 了,那麼,Lily Tuck 以拉丁美洲為背景的《來自巴拉圭的情人》The news from Paraguay ***不是更應該像馬奎茲或那魯達?起碼人家也是得了美國國家書卷獎的。

全書最令我動容的一段,作者創作的部分反而很低──藉由一次電台在職訓練,workshop 的成員被指定製作十分鐘的錄音帶,其中一份documentary「作業」,是移民加拿大的英裔探險家John Hornby 生前最後一次極地探險:他與兩位友人在天光極長的夏季於北極圈駐紮下來,九月未儲糧,沒能熬過那個冬天,三個人陸續活活餓死。****

不過我想 Late night on air 如果放在旅遊文學的項目下,可能比它的文學效應強些。電台小圈圈裡的故事,插進一條輔線建造輸油氣管與地方原住民的抗爭,若不是背景地點放在加拿大大西北,那麼接近北極圈,地域時日天光生活作息連鎖形成地景生態極長極短晝夜的特殊性,以及後來四個角色也踩著Hornby 腳步划Canoe去了一趟極地,說實在,還真像讀一部說說閒話的言情小說。

當然,若果真入列言情小說,那麼它獲得大多數書評”Smart writing”的讚譽,就蠻像書中主要角色之一Harry 從多倫多的電視轉戰回小鎮的廣播電台,給形容的“He is good looking for the broadcasting.”

儘管不那麼享受Late Night on are,但它的確有不少小片斷可以回味,Here is my 1 to 10 most beautiful sentences:

1,“Do you hear different sounds in different trees?”
10, How the earth could hold any more water they didn’t know.

* 該屆評審為 David Bergen, Camilla Gibb, 和 Lorna Goodison三人。同樣在決選名單裡的Michael Ondaatje(英倫情人作者)Divisadero轉而在總督文學獎勝出;只能說,評審口味主觀。
** “Invites comparison with work by Alice Munro and Margaret Atwood. Outside Canada, one thinks of A.S. Byatt or Annie Proulx.” —-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 http://scenicsalon.blogspot.com/2008/01/blog-post_23.html
**** 如果能寫但欠缺編造故事的想像力,歷史小說會不會是個好選擇?

2009/01/20

歷史會記得 

You are lucky enough to have lived in a centry like this.

你搭747頭等艙,睡在double decker 穿越中歐,也在Fraser River裡划canoe。

水晶杯裡裡的冰酒佳釀,和在屏東山區排灣族人遞來的自釀的小米酒,你喝來各有甜蜜滋味。

你經過電腦從無到有的年代,和全球一起倒數千禧年。

你主修了廣播電視,知道每家至少有一台電視的影像呈現以及它的背後;螢幕上曾有一個影像,你始終不解--人類登陸月球...所以下意識你把自己和希臘月神扯上了關係?

你在羅浮宮和藝術總監預覽那即將運往故宮展覽的畫作;也在台北的茶坊,和法國飛來的遠客,細談二百年的油畫如何修復。

你在愛爾蘭的國宴上向第一位女總統Mary Robertson 恭謹鞠躬,漲滿敬意,英國人的歷史世仇沒有感染給你,另一位玷污國家元首名號、令同胞蒙羞的總統還未誕生。

你坐小飛機看神秘的Nazca Line,睡在Amazon叢林小屋,踏上馬丘比丘的山崖丘壑,你不覺想起20 啷噹歲和朋友開車橫跨美洲大陸,盤坐在大峽谷懸崖高岩... 前者的鮮明綠意和後者的濛濛紫橙,都鑄成一幅高空俯瞰心象。

你在種族鎮壓的顛峰去訪非洲的白色國家南非,連進入電影院都要檢查皮包;動亂衝突的嗅聞訊號被SAFARI野生動物園的捕獵移轉。沒有幾年,你在電視轉播看到曼德拉被戴克拉克政府無條件釋放,當選總統,拿回政權。

你在同一個總統府前,拍過祥龍舞獅,也曾坐在拒馬鐵網的另一邊...。

你在拉斯維加斯旅展、法蘭克福書展、波隆納書展、北京書展...會展現場統統迷過路,但統統不是台北國際書展的坐困圍城...

你幸運地經過那些昂揚的、波盪的、沈晦的、空乏寂寥的、志得意滿的、酸澀惆悵的、有晴雨圓缺的歲月,

今天,你和全世界一起,又經過歷史會記得的一天。

2009/01/20 第一位黑人就任美國總統。

從黑奴階級到登基大位,不過花了美國人200多年(多麼了不起的人類!),寫下這民主進程的一頁。

再不合時宜如你,也想要說,恭逢其時!

2009/01/16

It says all ! ....?

每回看到內心一聲感嘆的照片,那句描述人意外身亡的話就會浮現:"She/He was there at the wrong place in the wrong time.”
On the contrary, 取得那些精彩不過的照片,可能是The photographer was there at the right place in the right time.

兩位朋友轉寄來2008年度最佳攝影作品,和常見的The Times及National Geography的名單不同,一是英國電訊報(Telegraph)的最佳十大氣象照片,http://www.telegraph.co.uk/news/picturegalleries/pictures-of-the-year/
一是美國微軟全國有線廣播電視公司MSNBC* 的前十張out of the best 40。

比對著歐洲的天象集錦(weather + nature disasters),和美國的新聞焦點,天災人禍,統統讓人懍然。

我不太了解,時至今日,何以它們仍叫最佳 The Best。雷電打在巴西首都Rio de Janeiro地標基督救世主雕像上的照片,攝影人抓住那命中的一霎,悚動非常,but,the BEST?

新聞人最常「自己的榮耀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他人的suffers 越大,似乎他曝光的意義越大…這種探訪過無數次、始終無解的新聞道德議題,就不說了。

天然災害照片,都是斷垣殘壁,都是水淹澤國。其中,四川震災在29張照片中占了四分之一**,包括一小隊軍伍用鐵籠扛救出大貓熊,沒有救出的,瓦礫堆裡尚未沒埋掉的一隻手膀,似乎軟而猶溫…

讓人無助哀嚎也去不了陰影淒冷的,可能來自真正的傷害──人為相殘。被欺騙、遭誣陷、曲來彎去爾虞我詐的技倆,冷暖自知的人情澆薄….如何入鏡?

回想起來,天然災害留下或記得的,多是雪中送炭,是人性在苦難處放送的暖和光;人為傷害留下或記得的,是心理傷痕,和難以細測的後遺,如一吋一分流失信任。

旁觀起來,最想莞爾一笑的,屬電訊報分類的Sport項中,像一排萬國旗掛在運動場圍牆邊,原來是粉絲球迷擠在高高的看台邊,用線索吊下衣物紙品,要求明星球員的簽名;
或Pets類那些被主人精心打扮的貓貓狗狗,難免又想起有誰曾經嘲諷世紀末亂象──「人類脫光光,禽獸著衣裝」。
人類愚行,不過一旦自己跑去加入團隊,卻也一樣頭昏腦漲,還有諸般自我合理化…反正辨證不完,也沒什麼好說的。

* 結合了Microsoft微軟 和NBC Universal.
** 如果中國的媒體發展成舉世公信,他可能出現一項「人類成就」,999張The Best of year 2008 當中,大概888張屬於京奧。當然,你了解,如果不是8那麼幸運,全世界還有什麼取鏡,能凌駕京奧之上?

2009/01/14

不,不,別再扯了!

醫師娘友人送來一則熟男掉髮的健康測驗,哦!寶貴得緊! 

了解邱毅何以覺得被扯掉假髮是奇恥大辱、在背後哭了好幾回,大概就能了解,多數男人對童山濯濯在意的程度。

有位180大帥哥鳥友,紳士風度溫柔體貼風采迷人,開始出現地中海型雄性秃之初,再也不出門看那滿身羽毛的動物;甚至認為,女友提出分手,無非就是掉髮造成。大半年後鼓足勇氣重出江湖,身邊的女性友人,統統個頭嬌小,因為她們不容易看到他的頭頂。

頂上罩門,被拿來取笑最多的,北美名人非Donal Trump莫屬,美國脫口秀中,嘴尖牙利的主持人拿他的髮型和講話嘴型來開玩笑的次數,直追無日不開小布希玩笑的記錄。

所以邱毅大可不必太傷心。

人類歷史中,羞辱的象徵,刺青紋身黥面…如今都成了時髦的標幟,剪髮剃頭流放遠域邊疆…不但不再是重罰遣刑,反而暗示著另一種「有葛刺」guts。

不必等上幾百年才翻身,中外好些名人大明星,Michael Jordan,Bruce Willis,葛優…頂著大光頭身先示範這種自我形象,好些國際知名運動員,貝克漢、Michael Phelps,剪了超級短髮,不損減一絲一「毫」魅力。
…暫停一下,模擬邱毅的大光頭造型…算了,人貴自知。

是嘍,不過如果光頭會成為普遍流行,肯定對許多產業造成重創,從洗髮精到造型設計師,從假髮植髮到這一類的心理測驗,不需經過測驗即能預測──商業機制自會默契統合,不讓光頭成為一線流行。

有人建議,邱毅如果換個角度看,也就沒有什麼好傷心──得那麼用力才扯得掉的假髮,現成是個最佳廣告見證代言。

於髮無據,畢竟只是人類在意事項的九牛一毛而已。人類對應非常在意事項的方法,更如孫悟空扯毫毛變把戲,多不勝數。
曾在比利時博物館看過一項18世紀時裝流行展,當時歐洲上流社會名女淑媛赴宴,習於在臉上塗抹厚厚一層白粉,粉中含鉛毒,導致掉牙,臉龐凹陷老態畢露。對策是發明了一種放進嘴裡的骨架,把臉框撐起來。它其實是了用大多數女人都怕的生物──蝙蝠,身子骨大小剛好棲息在女人嘴裡,製作而成。

戴假髮和裝假牙,門面效應之間,有什麼五十步笑百步的差異?還想比賽幾個世紀來東西方的束腰、綁小腳、隆乳,拉皮除皺、抽脂…嗎?

算了,我不想討論優劣美醜孰令致之這種世俗演進的社會化過程如何影響了流行文化的心理認同層面...這類膚淺問題。就當愛水不怕流鼻水(但掬一把淚水是一定要的啦)不過是本世紀春來發幾枝的小事,實在沒什麼好再扯的。

2009/01/10

GM 給狠狠 Knock一下

CBC電台最近引用台灣的「無薪假」做為談話性節目討論失業率高升的開場。(台灣人大概又要自我感覺重要了,管他是哪一種新聞登場。哎。)
全球景氣如此,職場失業者注定要更多,企業用無薪假來自我「紓困」,雖不得已,倒非首見。不過,最近從CKNW周日Roy Green Show聞知一椿企業大老闆軟硬兼施,要員工、上下游廠商「同心保薪」,卻碰了大釘,倒屬首見。

GM北美總裁Troy Clarke 08年底向美國政府聲請重金挹助案的同時,傳了一封內部信件,呼籲員工一起向政府發聲,緊急救救企業、也救救自己的工作。它的機件供應廠商Knox Machinery, Inc.負責人Gregory Knox 馬上寫了一封回應信,口氣很辣,直陳GM的問題不是景氣影響的連環效應、不是銷售不佳拖累、甚至不是管理上的問題;「不只是」這些問題!

仗恃著「美國人品牌」,GM企業裡員工倨傲,備受寵愛,不,寵壞了四十年,無視於競爭、不改老大心態,一旦真考驗來了、夢要碎了,不反省思圖自強,卻只要大家長的大赦拯救…這封信立刻引起廣泛熱烈討論,至今仍在許多網路論壇流傳。

反應信件、電話如潮湧來,連被Greg信中指為偏頗的媒體也找上門,軒然大波盪漾到了加拿大。
接受CKNW訪問時,Greg應主持人要求,在節目中念了內容激烈的信,語調卻十分溫良。

你們都染上了同一種以為理所當然的想法,過去幾十年這種想法就像癌一般的菌,給養在「美國汽車工業工人」UAW總部,現在這場瘟疫正掃向全國,等著我們的新「彌賽亞救世主」揮動他的魔杖,我們所有的麻煩自然會退開,同時,我們一度榮光的國家還能繼續活在美國夢裡。
 夢該醒了!
 多少年來我們忽視顧客、管理階層短視近利,只顧自己的獎酬荷包,同時工廠裡充斥著全世界超高薪水、傲慢、輕忽、身心都懶惰已極的「勞動者」,不需要為這些可恥行徑付出代價,而大眾仍會排隊買我們產品的夢,可以醒了!

Greg補充說,這封信只花了他15分鐘完稿,振筆疾書時,只是一時火大、只為一吐怨氣。他還說,這封信推波助瀾的推手,是收信人之一的老媽,轉寄給她的「老」友而已。
Mrs. Knox成長於30年大蕭條年代,Greg自己育有六個子女,家族關係緊密。在謠言造假充斥的網路,我多少相信這段起源是真的,因為信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諍言,大概是把政府和父母角色做類比的那段:

…我有六個孩子,因此我不會不熟悉「你自己捅了漏子、卻要別人幫你擦屁股」的想法…我在他們的年紀也一樣;只是當年我的父母為我做了什麼,我也為他們做什麼。我讓他們自己站起來、接受自己行為的後果,並陪他們渡過難關…我會不會幫他們展翅高飛?當然!但只在他們像其他成年人一樣充分獨立的時候

Greg獲得的支持反應中,不知道有多少是挨過像GM這樣大廠官僚氣受的?多少是看到社會不公平待遇、有同樣的滿腹怨氣?多少是寄望親愛的人,卻只看到積習難返,恨鐵不成鋼的?
習於把子女寵壞的東方父母,慣於施加權威在下一代的家長、卻不指望他們透過學習成長路程能夠站在自己雙腳上(on their own feet)。天下子女有多少能像不成材的GM,死皮賴臉畢竟等得到美國大家長伸援手、獲得134億美金挹注?否則,真得想想,如何給孩子另一雙羽翼。

GM總裁要求GM大家庭的成員,向國會議員等人發出「熱情、有效」的聲音,以確保「您在賭盤上己押了那麼多的賭注」時,Greg 反過來向Clarke 嗆聲的全文,可在這兒讀到:
http://www.snopes.com/politics/soapbox/knox.asp。


小記:
汽車工業是一個奇怪的產業,從上游到下游,和支流。
那日陪朋友去換車電瓶,牆上貼一張收費告示:
每小時工資89加元,
如果你旁觀$149
如果你幫忙$189…

其實,不只汽車黑手,所有令人似乎很無助的業種:特別護士、修漏、caretaker、殯葬…哪一種不是只好苦笑聽憑擺佈、生死由之?

2009/01/08

飲食之路 前篇:彩虹飲食

New York Times 列出2008年最受讀者歡迎的十條新聞,其中只有一篇健美養生類「你沒在吃的11種最佳食物」The 11 Best Foods You Aren’t Eating,包括什麼吃法,好食物才能保有它最好的營養。
若從自然養生專家提醒的「彩虹飲食」來看,這11種食物,紫紅與黃橙最多。

回想自己的飲食之路,考究挑剔,曾經曲折,差異甚大。
差異甚大、變化很多的,生活裡不也一直在發生?曾經最愛,如今遠離。就像這標題:對你最好,你卻沒有搭理 -- You Are not Eating.  

11 種最佳食物(摘譯)

甜菜 Beets
做沙拉生吃;加熱會減損它的抗氣化劑。

綠花椰菜 Cabbage
含促成抗癌酵素作用的Sulforaphane(台大園藝系說,十字花科植物綠花椰菜中所含的一種植物化學物,可預防許多化學致癌物誘導的腫瘤,以及DNA損傷。)

瑞士菾菜(或瑞士牛皮菜)Swiss Chard
富含防眼睛老化的胡蘿蔔素。
這篇部落格"炒瑞士菾菜"http://blog.udn.com/jktsai/142154)說,瑞士菾菜可降低血糖,作者設計這道菜,獲得全美糖尿病患飲食比賽第二名。

肉桂 Cinnamon *
能控制血糖和膽固醇。
也許大家都知道把肉桂粉灑在咖啡上,或拿肉桂棒攪動熱飲,我學到最棒的冬季熱飲,非蘋果熱茶莫屬(http://scenicsalon.blogspot.com/2008/02/blog-post.html鳥人熱飲)。
不知多少人灑肉桂粉在燕麥粥上?這兩者的結合大概很難起美食化學作用。

石榴汁 Pomegranate juice
降血壓,含豐富抗氧化劑。
很可取代小紅莓汁來喝?

梅棗乾(西梅乾、洋李乾)Dried plums
含豐富抗氧化劑。裏以義大利薄薰火腿Prosciutto,烤來吃。
Prosciutto和哈蜜瓜是我最喜歡的finger food之一,裏梅棗乾也口味一流。小心別吃多,梅棗乾助排便的功效,在有些人身上,比無花果乾更好。

南瓜子 Pumpkin seeds
整顆南瓜最富含營養的部分。老中和老印嗑南瓜子都很平常。
愛生菜的人儘管灑在沙拉上。它含高量的鎂、多種礦物質,降低 early death(早么?短命?)的風險。

沙丁魚 Sardines **
罐頭中的健康食品。

含豐富的 omega-3,鈣鎂錳鉀銅鋅鐡磷以及維他命B 群。
選浸在沙丁魚油或橄欖魚油的罐頭。
如果不想打開魚罐頭就那麼吃、或混著沙拉吃,下面是一道好食譜:
搗碎和法式第戎Dijon芥末醬、碎洋蔥混在一起做成塗醬,塗在烤土司或法國麵包上頭。


薑黃粉 Turmeric
調味料裡的超級巨星。有消炎抗癌的成份。放在煎蛋裡或加進任何一種蔬菜裡當調味料。

冷凍藍莓 Frozen blueberries
藍莓冷凍,最大的好處是一年到頭都吃得到藍莓。
和優酪乳一起打汁,或和牛奶打成奶昔。至於是不是如原稿建議,和巧克力口味的豆漿一起打汁,請自便。

南瓜罐頭 Canned pumpkin
熱量低、富含纖維和維他命A。
怎麼吃?如果不做南瓜派,攪拌奶油,混點肉桂粉和豆蔻粉,當副食品或甜點吧。

註:
* 過去寫《愛戀芳香》時,知道肉桂精油對提振男性性功能有些作用。
** 一提到沙丁魚罐頭、鵝乾醬罐頭,我總是想到卓別林的”城市之光”…

2009/01/05

You are unique...

"You are unique. Just like everyone else."

... That's why I think everyone should write their own story.

寫了半輩子別人的故事(也似乎只有成功的故事才會被選擇下筆)
繁華千帆過盡,對於他者,即使再成功,也提不起勁再去為人作嫁衣裳--況且,這輩子可能遇得上的、社會定義中最"成功"的人,已經遇過...這是"曾經滄海難為水"的後遺?

如今只想:每一個unique的人,寫寫自己。
寫得成《剝洋蔥》的,或非僅葛拉斯Gunter Grass而已。

"每個人都有秘密"。這不只是CSI探員問話的專利。

仍會想去問問暢銷書作家把自己寫成世界級富豪之後,何以美容了臉龐,眼神中卻散放不出"魔力"?

仍會想問問金牌選手轉換成小鎮教練,十年訓練出奧運金牌選手的秘密;更想知道他去國、回到母國參賽,和故舊眼神交遇、擋不住子弟兵被強大商業媒體沖刷消費...那含笑低調微垂眼神,背後未言的秘密。

想知道,所有那些乾淨漂亮的女孩,明知選擇的不是愛情,如何能對親關係行禮如儀。

想知道,所有歷經各式各樣屈辱而能存活、如何能對人生只是多了明澈,仍然保有熱力?

My heart echoes
I am beginning to learn that it is the sweet, simple things of life which are the real ones after all. ~Laura Ingalls Wi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