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13

Fluid

請注意一位工藝設計師。
年輕華人,住在上海地區。

他設計的水龍頭,打進國際品牌,它出現在今年於Canada Place 的Buildex年度建築建材展。 用了一個明顯的陳列架,展示FLUID系列,,用以區隔在衛浴界獨占鰲頭的TOTO系列。 四個水龍頭,用二兩個西方元素,兩個東方元素:
企鵝Penguin
大嘴鳥Toucan
扇子Fan

帝王Imperial
產品生產線也在中國。
似乎在說,義大利,我們來了。


More about 2009 Buildex http://www.facebook.com/album.php?aid=78272&id=625947546&l=5ba66

2009/02/08

我曾靜默以對

《在德黑蘭讀洛莉塔》作者Azar Nafisi第二部著作我曾靜默以對Things I’ve been silent about

,又一本肅然的回憶錄,關於父親與母親。

美麗和能力一樣耀眼的母親,當選伊朗首位、世界第二位女性國會議員的同時,曾任德黑德巿長的父親,因反對當政者而下獄。

Nafisi這樣形容:「我母親覺得父親又搶了她的光芒而不悅」,大約可知,父親母親在作者心目中的正反角色。

父親是那個在監獄裡寫出三本童書、一千五百頁筆記的文人,是身在牢籠也日日有鮮花的浪漫者;是那個小時候為她讀《愛麗絲夢遊仙境》、《小王子》、詩句….帶她進入廣大文學世界的導師。

母親要Nafisi成為自己的盟友而不可得,母女間的競爭對峙,遠遠凌駕密友。

Nafisi自身,還透露幼年受性騷擾的舊事,一椿混雜著罪惡羞恥,被強制、卻微妙性刺激意涵的稚齡記憶,更是靜默了將近半世紀。

我所認識的伊朗友人,心緒和臉部輪廓一樣深刻,矜持中帶著波斯王國的尊貴遺韻;家家那本難念的經,就當心事,護守著各自的家庭隱私。

我認識的伊朗女人,身上多多少少有一片Nafisi的烈性。

我知道的伊朗人,經過一九八0年代中共一樣的文化大革命,家國復原,但人心破損,不輕易釋出信任。

我伊朗友人讓我留下印象的伊朗,是詩的民族,似乎每個家裡都有一位Nafisi父親,吟頌古詩、崇敬詩人,這麼美的傳統,幸而至今沒有消失殆盡。

何以繼暢銷書《在德黑蘭》之後,寫出那不輕易揭露的故事?Nafisi說,寫作的人,像談戀愛一樣,就是想不停地再寫下去。

對這個愛恨濃烈的特出伊朗作者,我相信靜默不會是恆久的事。

2009/02/02

張愛玲與 Balzac

張愛玲與Balzac 對婚姻生活描繪,都達到各自社會背景下、當時畸型現象的尖鋒。

兩個人對人性的細微描述,讀著,天未黑,景緻不在地底,卻黑攏攏的一陀,心頭重壓到底。

張愛玲當然比Balzac 更「戲劇」。
因為她製造人生轉折曲迴,「一切都那麼巧!」

一個巧合密接著另一個巧合,幾方人馬都在時空機運的轉換中,心境隨轉。
因為巧合,接下來的人生就完全改觀了。

巧合,打敗了性格決定命運。
巧合決定了命運。

2009/01/21

霧樣《午夜知音》

霧很好,霧也很糟。
迷霧繚繞,美與不美,都藏在霧裡。

Elizabeth Hay的Late Night on air(遠流版宋偉航譯《午夜知音》),似乎隔霧觀花、似乎迷濛含蓄,但這霧靄深重,只好拖一步慢一步,滯緩前行。

總的來說,Hay的文字是順暢的,但缺少特色;想像力也有些貧乏。主要是,不需浪費筆墨的轉場、準備轉場,寫了很多,有如聽人講話時一直說「然後如何」「然後又如何」…十分鐘可以說完的話,講了兩小時。

若真按捺耐心,大約要看過全書一半,才會開始進入這個發生在加拿大北地,黃刀鎮廣播電台裡的故事,Gwan, Harry, Dido, Eddy, 兩男兩女之間似有若無的、或無端迷戀的感情,含蓄如霧。

Elizabeth Hay因這部第二本創作,獲得2007年吉勒獎Giller Prize。Giller 獎金為加拿大國內最高的四萬加幣,也具有較高的文藝位置(兩者必然也有因果關係的)。絕大多數獲獎者作品都是該年加拿大作家一時之選。*

《午夜知音》並非不好,但獲得年度代表作大獎,預期心理作祟,期待升高。不自覺拿來和布克獎等作品比較──當然別比最好。

它的瑜不掩瑕,優點一句話:靈巧的小片段不少。缺點包括:一,人物視點,混亂無序,不是全知觀點、不是某位角色的視角,如繪畫透視點,忽而在遠忽而在近,全幅畫沒道理的塞滿和空白,滿處不見精密,白處常有漏洞;二,故事剪裁怪異、一方面拖沓、一方面跳躍;三,廢話廢話廢話(有些書評客氣地說Detail)!

書封底引用了很好的書評,不過,我懷疑大多數書評也沒怎麼看過;我說的不是「看完」。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將Hay 比作 Margaret Atwood 等人**,那就誇張得可怕。

Washington Post 書評一向可靠,但這回也馬前失蹄,說它像 Annie Proulx?拜託,地點在北大荒就Annie Proulx 了,那麼,Lily Tuck 以拉丁美洲為背景的《來自巴拉圭的情人》The news from Paraguay ***不是更應該像馬奎茲或那魯達?起碼人家也是得了美國國家書卷獎的。

全書最令我動容的一段,作者創作的部分反而很低──藉由一次電台在職訓練,workshop 的成員被指定製作十分鐘的錄音帶,其中一份documentary「作業」,是移民加拿大的英裔探險家John Hornby 生前最後一次極地探險:他與兩位友人在天光極長的夏季於北極圈駐紮下來,九月未儲糧,沒能熬過那個冬天,三個人陸續活活餓死。****

不過我想 Late night on air 如果放在旅遊文學的項目下,可能比它的文學效應強些。電台小圈圈裡的故事,插進一條輔線建造輸油氣管與地方原住民的抗爭,若不是背景地點放在加拿大大西北,那麼接近北極圈,地域時日天光生活作息連鎖形成地景生態極長極短晝夜的特殊性,以及後來四個角色也踩著Hornby 腳步划Canoe去了一趟極地,說實在,還真像讀一部說說閒話的言情小說。

當然,若果真入列言情小說,那麼它獲得大多數書評”Smart writing”的讚譽,就蠻像書中主要角色之一Harry 從多倫多的電視轉戰回小鎮的廣播電台,給形容的“He is good looking for the broadcasting.”

儘管不那麼享受Late Night on are,但它的確有不少小片斷可以回味,Here is my 1 to 10 most beautiful sentences:

1,“Do you hear different sounds in different trees?”
10, How the earth could hold any more water they didn’t know.

* 該屆評審為 David Bergen, Camilla Gibb, 和 Lorna Goodison三人。同樣在決選名單裡的Michael Ondaatje(英倫情人作者)Divisadero轉而在總督文學獎勝出;只能說,評審口味主觀。
** “Invites comparison with work by Alice Munro and Margaret Atwood. Outside Canada, one thinks of A.S. Byatt or Annie Proulx.” —-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 http://scenicsalon.blogspot.com/2008/01/blog-post_23.html
**** 如果能寫但欠缺編造故事的想像力,歷史小說會不會是個好選擇?

2009/01/20

歷史會記得 

You are lucky enough to have lived in a centry like this.

你搭747頭等艙,睡在double decker 穿越中歐,也在Fraser River裡划canoe。

水晶杯裡裡的冰酒佳釀,和在屏東山區排灣族人遞來的自釀的小米酒,你喝來各有甜蜜滋味。

你經過電腦從無到有的年代,和全球一起倒數千禧年。

你主修了廣播電視,知道每家至少有一台電視的影像呈現以及它的背後;螢幕上曾有一個影像,你始終不解--人類登陸月球...所以下意識你把自己和希臘月神扯上了關係?

你在羅浮宮和藝術總監預覽那即將運往故宮展覽的畫作;也在台北的茶坊,和法國飛來的遠客,細談二百年的油畫如何修復。

你在愛爾蘭的國宴上向第一位女總統Mary Robertson 恭謹鞠躬,漲滿敬意,英國人的歷史世仇沒有感染給你,另一位玷污國家元首名號、令同胞蒙羞的總統還未誕生。

你坐小飛機看神秘的Nazca Line,睡在Amazon叢林小屋,踏上馬丘比丘的山崖丘壑,你不覺想起20 啷噹歲和朋友開車橫跨美洲大陸,盤坐在大峽谷懸崖高岩... 前者的鮮明綠意和後者的濛濛紫橙,都鑄成一幅高空俯瞰心象。

你在種族鎮壓的顛峰去訪非洲的白色國家南非,連進入電影院都要檢查皮包;動亂衝突的嗅聞訊號被SAFARI野生動物園的捕獵移轉。沒有幾年,你在電視轉播看到曼德拉被戴克拉克政府無條件釋放,當選總統,拿回政權。

你在同一個總統府前,拍過祥龍舞獅,也曾坐在拒馬鐵網的另一邊...。

你在拉斯維加斯旅展、法蘭克福書展、波隆納書展、北京書展...會展現場統統迷過路,但統統不是台北國際書展的坐困圍城...

你幸運地經過那些昂揚的、波盪的、沈晦的、空乏寂寥的、志得意滿的、酸澀惆悵的、有晴雨圓缺的歲月,

今天,你和全世界一起,又經過歷史會記得的一天。

2009/01/20 第一位黑人就任美國總統。

從黑奴階級到登基大位,不過花了美國人200多年(多麼了不起的人類!),寫下這民主進程的一頁。

再不合時宜如你,也想要說,恭逢其時!

2009/01/16

It says all ! ....?

每回看到內心一聲感嘆的照片,那句描述人意外身亡的話就會浮現:"She/He was there at the wrong place in the wrong time.”
On the contrary, 取得那些精彩不過的照片,可能是The photographer was there at the right place in the right time.

兩位朋友轉寄來2008年度最佳攝影作品,和常見的The Times及National Geography的名單不同,一是英國電訊報(Telegraph)的最佳十大氣象照片,http://www.telegraph.co.uk/news/picturegalleries/pictures-of-the-year/
一是美國微軟全國有線廣播電視公司MSNBC* 的前十張out of the best 40。

比對著歐洲的天象集錦(weather + nature disasters),和美國的新聞焦點,天災人禍,統統讓人懍然。

我不太了解,時至今日,何以它們仍叫最佳 The Best。雷電打在巴西首都Rio de Janeiro地標基督救世主雕像上的照片,攝影人抓住那命中的一霎,悚動非常,but,the BEST?

新聞人最常「自己的榮耀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他人的suffers 越大,似乎他曝光的意義越大…這種探訪過無數次、始終無解的新聞道德議題,就不說了。

天然災害照片,都是斷垣殘壁,都是水淹澤國。其中,四川震災在29張照片中占了四分之一**,包括一小隊軍伍用鐵籠扛救出大貓熊,沒有救出的,瓦礫堆裡尚未沒埋掉的一隻手膀,似乎軟而猶溫…

讓人無助哀嚎也去不了陰影淒冷的,可能來自真正的傷害──人為相殘。被欺騙、遭誣陷、曲來彎去爾虞我詐的技倆,冷暖自知的人情澆薄….如何入鏡?

回想起來,天然災害留下或記得的,多是雪中送炭,是人性在苦難處放送的暖和光;人為傷害留下或記得的,是心理傷痕,和難以細測的後遺,如一吋一分流失信任。

旁觀起來,最想莞爾一笑的,屬電訊報分類的Sport項中,像一排萬國旗掛在運動場圍牆邊,原來是粉絲球迷擠在高高的看台邊,用線索吊下衣物紙品,要求明星球員的簽名;
或Pets類那些被主人精心打扮的貓貓狗狗,難免又想起有誰曾經嘲諷世紀末亂象──「人類脫光光,禽獸著衣裝」。
人類愚行,不過一旦自己跑去加入團隊,卻也一樣頭昏腦漲,還有諸般自我合理化…反正辨證不完,也沒什麼好說的。

* 結合了Microsoft微軟 和NBC Universal.
** 如果中國的媒體發展成舉世公信,他可能出現一項「人類成就」,999張The Best of year 2008 當中,大概888張屬於京奧。當然,你了解,如果不是8那麼幸運,全世界還有什麼取鏡,能凌駕京奧之上?

2009/01/14

不,不,別再扯了!

醫師娘友人送來一則熟男掉髮的健康測驗,哦!寶貴得緊! 

了解邱毅何以覺得被扯掉假髮是奇恥大辱、在背後哭了好幾回,大概就能了解,多數男人對童山濯濯在意的程度。

有位180大帥哥鳥友,紳士風度溫柔體貼風采迷人,開始出現地中海型雄性秃之初,再也不出門看那滿身羽毛的動物;甚至認為,女友提出分手,無非就是掉髮造成。大半年後鼓足勇氣重出江湖,身邊的女性友人,統統個頭嬌小,因為她們不容易看到他的頭頂。

頂上罩門,被拿來取笑最多的,北美名人非Donal Trump莫屬,美國脫口秀中,嘴尖牙利的主持人拿他的髮型和講話嘴型來開玩笑的次數,直追無日不開小布希玩笑的記錄。

所以邱毅大可不必太傷心。

人類歷史中,羞辱的象徵,刺青紋身黥面…如今都成了時髦的標幟,剪髮剃頭流放遠域邊疆…不但不再是重罰遣刑,反而暗示著另一種「有葛刺」guts。

不必等上幾百年才翻身,中外好些名人大明星,Michael Jordan,Bruce Willis,葛優…頂著大光頭身先示範這種自我形象,好些國際知名運動員,貝克漢、Michael Phelps,剪了超級短髮,不損減一絲一「毫」魅力。
…暫停一下,模擬邱毅的大光頭造型…算了,人貴自知。

是嘍,不過如果光頭會成為普遍流行,肯定對許多產業造成重創,從洗髮精到造型設計師,從假髮植髮到這一類的心理測驗,不需經過測驗即能預測──商業機制自會默契統合,不讓光頭成為一線流行。

有人建議,邱毅如果換個角度看,也就沒有什麼好傷心──得那麼用力才扯得掉的假髮,現成是個最佳廣告見證代言。

於髮無據,畢竟只是人類在意事項的九牛一毛而已。人類對應非常在意事項的方法,更如孫悟空扯毫毛變把戲,多不勝數。
曾在比利時博物館看過一項18世紀時裝流行展,當時歐洲上流社會名女淑媛赴宴,習於在臉上塗抹厚厚一層白粉,粉中含鉛毒,導致掉牙,臉龐凹陷老態畢露。對策是發明了一種放進嘴裡的骨架,把臉框撐起來。它其實是了用大多數女人都怕的生物──蝙蝠,身子骨大小剛好棲息在女人嘴裡,製作而成。

戴假髮和裝假牙,門面效應之間,有什麼五十步笑百步的差異?還想比賽幾個世紀來東西方的束腰、綁小腳、隆乳,拉皮除皺、抽脂…嗎?

算了,我不想討論優劣美醜孰令致之這種世俗演進的社會化過程如何影響了流行文化的心理認同層面...這類膚淺問題。就當愛水不怕流鼻水(但掬一把淚水是一定要的啦)不過是本世紀春來發幾枝的小事,實在沒什麼好再扯的。

2009/01/10

GM 給狠狠 Knock一下

CBC電台最近引用台灣的「無薪假」做為談話性節目討論失業率高升的開場。(台灣人大概又要自我感覺重要了,管他是哪一種新聞登場。哎。)
全球景氣如此,職場失業者注定要更多,企業用無薪假來自我「紓困」,雖不得已,倒非首見。不過,最近從CKNW周日Roy Green Show聞知一椿企業大老闆軟硬兼施,要員工、上下游廠商「同心保薪」,卻碰了大釘,倒屬首見。

GM北美總裁Troy Clarke 08年底向美國政府聲請重金挹助案的同時,傳了一封內部信件,呼籲員工一起向政府發聲,緊急救救企業、也救救自己的工作。它的機件供應廠商Knox Machinery, Inc.負責人Gregory Knox 馬上寫了一封回應信,口氣很辣,直陳GM的問題不是景氣影響的連環效應、不是銷售不佳拖累、甚至不是管理上的問題;「不只是」這些問題!

仗恃著「美國人品牌」,GM企業裡員工倨傲,備受寵愛,不,寵壞了四十年,無視於競爭、不改老大心態,一旦真考驗來了、夢要碎了,不反省思圖自強,卻只要大家長的大赦拯救…這封信立刻引起廣泛熱烈討論,至今仍在許多網路論壇流傳。

反應信件、電話如潮湧來,連被Greg信中指為偏頗的媒體也找上門,軒然大波盪漾到了加拿大。
接受CKNW訪問時,Greg應主持人要求,在節目中念了內容激烈的信,語調卻十分溫良。

你們都染上了同一種以為理所當然的想法,過去幾十年這種想法就像癌一般的菌,給養在「美國汽車工業工人」UAW總部,現在這場瘟疫正掃向全國,等著我們的新「彌賽亞救世主」揮動他的魔杖,我們所有的麻煩自然會退開,同時,我們一度榮光的國家還能繼續活在美國夢裡。
 夢該醒了!
 多少年來我們忽視顧客、管理階層短視近利,只顧自己的獎酬荷包,同時工廠裡充斥著全世界超高薪水、傲慢、輕忽、身心都懶惰已極的「勞動者」,不需要為這些可恥行徑付出代價,而大眾仍會排隊買我們產品的夢,可以醒了!

Greg補充說,這封信只花了他15分鐘完稿,振筆疾書時,只是一時火大、只為一吐怨氣。他還說,這封信推波助瀾的推手,是收信人之一的老媽,轉寄給她的「老」友而已。
Mrs. Knox成長於30年大蕭條年代,Greg自己育有六個子女,家族關係緊密。在謠言造假充斥的網路,我多少相信這段起源是真的,因為信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諍言,大概是把政府和父母角色做類比的那段:

…我有六個孩子,因此我不會不熟悉「你自己捅了漏子、卻要別人幫你擦屁股」的想法…我在他們的年紀也一樣;只是當年我的父母為我做了什麼,我也為他們做什麼。我讓他們自己站起來、接受自己行為的後果,並陪他們渡過難關…我會不會幫他們展翅高飛?當然!但只在他們像其他成年人一樣充分獨立的時候

Greg獲得的支持反應中,不知道有多少是挨過像GM這樣大廠官僚氣受的?多少是看到社會不公平待遇、有同樣的滿腹怨氣?多少是寄望親愛的人,卻只看到積習難返,恨鐵不成鋼的?
習於把子女寵壞的東方父母,慣於施加權威在下一代的家長、卻不指望他們透過學習成長路程能夠站在自己雙腳上(on their own feet)。天下子女有多少能像不成材的GM,死皮賴臉畢竟等得到美國大家長伸援手、獲得134億美金挹注?否則,真得想想,如何給孩子另一雙羽翼。

GM總裁要求GM大家庭的成員,向國會議員等人發出「熱情、有效」的聲音,以確保「您在賭盤上己押了那麼多的賭注」時,Greg 反過來向Clarke 嗆聲的全文,可在這兒讀到:
http://www.snopes.com/politics/soapbox/knox.asp。


小記:
汽車工業是一個奇怪的產業,從上游到下游,和支流。
那日陪朋友去換車電瓶,牆上貼一張收費告示:
每小時工資89加元,
如果你旁觀$149
如果你幫忙$189…

其實,不只汽車黑手,所有令人似乎很無助的業種:特別護士、修漏、caretaker、殯葬…哪一種不是只好苦笑聽憑擺佈、生死由之?

2009/01/08

飲食之路 前篇:彩虹飲食

New York Times 列出2008年最受讀者歡迎的十條新聞,其中只有一篇健美養生類「你沒在吃的11種最佳食物」The 11 Best Foods You Aren’t Eating,包括什麼吃法,好食物才能保有它最好的營養。
若從自然養生專家提醒的「彩虹飲食」來看,這11種食物,紫紅與黃橙最多。

回想自己的飲食之路,考究挑剔,曾經曲折,差異甚大。
差異甚大、變化很多的,生活裡不也一直在發生?曾經最愛,如今遠離。就像這標題:對你最好,你卻沒有搭理 -- You Are not Eating.  

11 種最佳食物(摘譯)

甜菜 Beets
做沙拉生吃;加熱會減損它的抗氣化劑。

綠花椰菜 Cabbage
含促成抗癌酵素作用的Sulforaphane(台大園藝系說,十字花科植物綠花椰菜中所含的一種植物化學物,可預防許多化學致癌物誘導的腫瘤,以及DNA損傷。)

瑞士菾菜(或瑞士牛皮菜)Swiss Chard
富含防眼睛老化的胡蘿蔔素。
這篇部落格"炒瑞士菾菜"http://blog.udn.com/jktsai/142154)說,瑞士菾菜可降低血糖,作者設計這道菜,獲得全美糖尿病患飲食比賽第二名。

肉桂 Cinnamon *
能控制血糖和膽固醇。
也許大家都知道把肉桂粉灑在咖啡上,或拿肉桂棒攪動熱飲,我學到最棒的冬季熱飲,非蘋果熱茶莫屬(http://scenicsalon.blogspot.com/2008/02/blog-post.html鳥人熱飲)。
不知多少人灑肉桂粉在燕麥粥上?這兩者的結合大概很難起美食化學作用。

石榴汁 Pomegranate juice
降血壓,含豐富抗氧化劑。
很可取代小紅莓汁來喝?

梅棗乾(西梅乾、洋李乾)Dried plums
含豐富抗氧化劑。裏以義大利薄薰火腿Prosciutto,烤來吃。
Prosciutto和哈蜜瓜是我最喜歡的finger food之一,裏梅棗乾也口味一流。小心別吃多,梅棗乾助排便的功效,在有些人身上,比無花果乾更好。

南瓜子 Pumpkin seeds
整顆南瓜最富含營養的部分。老中和老印嗑南瓜子都很平常。
愛生菜的人儘管灑在沙拉上。它含高量的鎂、多種礦物質,降低 early death(早么?短命?)的風險。

沙丁魚 Sardines **
罐頭中的健康食品。

含豐富的 omega-3,鈣鎂錳鉀銅鋅鐡磷以及維他命B 群。
選浸在沙丁魚油或橄欖魚油的罐頭。
如果不想打開魚罐頭就那麼吃、或混著沙拉吃,下面是一道好食譜:
搗碎和法式第戎Dijon芥末醬、碎洋蔥混在一起做成塗醬,塗在烤土司或法國麵包上頭。


薑黃粉 Turmeric
調味料裡的超級巨星。有消炎抗癌的成份。放在煎蛋裡或加進任何一種蔬菜裡當調味料。

冷凍藍莓 Frozen blueberries
藍莓冷凍,最大的好處是一年到頭都吃得到藍莓。
和優酪乳一起打汁,或和牛奶打成奶昔。至於是不是如原稿建議,和巧克力口味的豆漿一起打汁,請自便。

南瓜罐頭 Canned pumpkin
熱量低、富含纖維和維他命A。
怎麼吃?如果不做南瓜派,攪拌奶油,混點肉桂粉和豆蔻粉,當副食品或甜點吧。

註:
* 過去寫《愛戀芳香》時,知道肉桂精油對提振男性性功能有些作用。
** 一提到沙丁魚罐頭、鵝乾醬罐頭,我總是想到卓別林的”城市之光”…

2009/01/05

You are unique...

"You are unique. Just like everyone else."

... That's why I think everyone should write their own story.

寫了半輩子別人的故事(也似乎只有成功的故事才會被選擇下筆)
繁華千帆過盡,對於他者,即使再成功,也提不起勁再去為人作嫁衣裳--況且,這輩子可能遇得上的、社會定義中最"成功"的人,已經遇過...這是"曾經滄海難為水"的後遺?

如今只想:每一個unique的人,寫寫自己。
寫得成《剝洋蔥》的,或非僅葛拉斯Gunter Grass而已。

"每個人都有秘密"。這不只是CSI探員問話的專利。

仍會想去問問暢銷書作家把自己寫成世界級富豪之後,何以美容了臉龐,眼神中卻散放不出"魔力"?

仍會想問問金牌選手轉換成小鎮教練,十年訓練出奧運金牌選手的秘密;更想知道他去國、回到母國參賽,和故舊眼神交遇、擋不住子弟兵被強大商業媒體沖刷消費...那含笑低調微垂眼神,背後未言的秘密。

想知道,所有那些乾淨漂亮的女孩,明知選擇的不是愛情,如何能對親關係行禮如儀。

想知道,所有歷經各式各樣屈辱而能存活、如何能對人生只是多了明澈,仍然保有熱力?

My heart echoes
I am beginning to learn that it is the sweet, simple things of life which are the real ones after all. ~Laura Ingalls Wilder

2009/01/03

面對真實

Facing the fact

世上得付出最昂貴的代價去取得的,
有人認為是仁慈,
有人認為是尊重,
我認為是真實;
面對真實。

What kind of repay costs the most?
Some says kindness, some respect;
I think it is fact -- facing the fact.

2009/01/01

Lesson1: I will listen to you, especially when we disagree.

總說要改掉前非。

一個人一輩子,可以養出那麼多惡息惡性,真叫人驚奇。
就說這自以為是,包括自以為修養已好了許多,還會沾沾自喜...
其實劣根埋得那麼深,突然冒出來,自己都意外--原來只是文飾了表層。

從來沒真心做過什麼新年新氣象,除了應付工作、逃不掉的世俗應景。

憎惡儀軌,宇宙也不見得永恆,幹啥按照人類自訂的計時計日節慶儀典去過活?

想自由自在?總要自由意志同意了,才得自在。
2009年起,決志做做這道有題目的申論題--改掉些昨日不是、之前過非。

Lesson one --
I will listen to you, especially when we disagree.(複習OBAMA勝利當選演講的經典句)

討厭人家一付自以為了不起的腔調發表"高見";其實離真正高明還有大段距離。
討厭不思考的人叼叼絮絮重覆講著沒營養的老調。
討厭那種人表面一種話、反身一種話;
討厭社交應酬話講得百般漂亮,話術和虛偽成正比;
更討厭那些剽竊他人的意見、忘記出處,當成自己的夸夸其言...

要學習靜聽,還要改掉愛唱反調--當我不以為然。

靜聽何難?只是常在肚裡竊笑。不唱反調何難,只要已經懶得回應。

"要學習靜聽、不唱反調... appreciately."
(appreciately! ...希望不是在講虛偽應酬自己的話?!)

Happy New year.
HAPPY 牛 YEAR!

2008/12/31

出版的另類回憶錄

周浩正的《編輯力初探1.0》

海嘯席捲的2008年,中文書市兩樣風景;繁體字說,不能倖免,出版社不知又關了幾家;簡體字說,不見異樣,北京新華書店裡推著超巿大型購物車,結帳的隊伍一樣長。

即使不是金融風暴,平面出版「洗心革面」,約莫也來到火山爆發的臨界點。亞馬遜Amazon.com 推出的電子書閱讀器「輕讀」Kindle大受歡迎、普及可期,可能就是電子書起飛的第一響禮炮。

如此的華文書巿、這般的出版前景,出版老編周浩正跨越新舊世代分水嶺,一一追憶,逐項前瞻,三年來著手寫《編輯力初探1.0》,一封封「給編輯人的信」,08年畫下句點前,寫了25萬字,完成45封信,猶在進行式。

投入平面出版30年間,周浩正開過三家出版社:楓城、長鯨、實學社,各有成績和特色,也都在時代和理想中陣亡。編過《書評書目》與《新書月刊》等讀書雜誌,在紙本出版最壞的年頭,仍赤誠堅信,他未完成的企畫腹案──一冊讀書類型周刊,能搭在新媒介通路上,創造六位數的銷售數量!

擔任遠流出版公司總編輯的最後一年,周浩正被金石堂<出版情報>選為年度風雲人物。負責人物特寫的採訪者下筆直書「周浩正,一個很難描述的人。」因為他「歷任兩家報紙副刊、五家出版社、六家雜誌,分別扮演創辦者、改革者、策動者與拓疆者等重量級角色的人」;但都因「獨特的人生觀與工作哲學,使自己隱形消音」,難怪這位確為行伍出身的幕後擘畫者,被形容為出版界「沒有軍階的將軍」。

與其人一樣特殊,《編輯力初探1.0》一出現,就以公共財的面貌,發表於網路,文章先是貼在「老貓學出版」部落格,現在兩岸都有愛書人、惜才者,幫他附掛在自己的博客。周浩正言明,文章「屬於願意擁有它的任何人」,放棄了版權後,台北與北京各有出版社輯集整編,印出紙本的《 編輯道》和《優秀編輯的四門必修課》。

包括華文出版第一個「出版集團」創發人詹宏志在內,諸多編輯人都尊周浩正一聲「我的編輯師父」,他這本編輯生涯的終極著作,卻謙沖地名為「初探」,內容其實遠遠超過編輯新手自學手冊,縱橫跨越編輯、製作、出版、經營、企畫、行銷…從手藝編織的年代,到網路天羅地網的世代,信中盡散錦囊,內行人細說門道。

「如果早點看到這些經驗精華,就不會白走冤枉路了!」「我的志業,有沒有培養這樣的鴻圖視野?」讀過數十信而生出這類感受的,不乏其人。因為書信中周浩正不只拋出殫精竭慮得來的機竅棉角,細數出版幕後人事機關的轉折,有如一冊另類回憶錄,文字背後,隱現的脈絡,鋪展了台灣出版事業,從文化創意,到因應無所不在的U網,企圖邁向世界「華文出版中心」的經絡圖。

周浩正Flash Shot:

失聯三年,意外和周爺通上話,第一次接通,才報上名,他開口第一句就是:「我老啦,我快七十囉!」聲音一樣宏鐘。
隔天在SKPE上看到他,一點沒變。夏天,穿著汗背心,他自顧一面說:「我太太唸我,怎麼穿著汗衫見人..」一面以那”不成樣子”、老樣子的家常語調,講了些這幾年的「彎彎曲曲」。
周爺大概是認識的先輩中,少數一兩位沒和時代脫節,沒被大時代甩開的。他每天定時上網,和年輕人一樣,人家寄給他的電郵,喜歡的又forward出去。不會打字,但仍用電腦,振筆在「小蒙恬」上寫稿,寫壞了幾個。
生活本就簡單,退休前後步調差異不大,中外雜誌和書籍買起來毫不手軟,讀得又多又快!不只專業方面,有像他一樣的晚來生活,很讓人羨慕。

2008/12/24

這雪,昨日今日

這雪,和一早醒來,大地覆了一層白絮,不太一樣。

如果溫哥華只住三十年,這大概是生平第一回,每天望出窗外,都覺得雪又占據了好些領地。

初飄雪頭幾天,似乎空氣中的水氣都凝成雪;水氣下完,晴空乾爽。

小雪輕飄時,落到地上,像小間小隙,很快就融消。

一旦濕冷的水氣無意止歇,不再閒適飄落,挾著風勢,斜灑降下!
承接著雪的枝枒,長出銀葉雪花。
停留在地上的雪,莫可奈何癱躺,壓成凍冰層。

零度以下的呼息,空氣中、地面上,俱不及消化。
白色籠罩白色,原來的美醜良窳,茫茫一片,再難分辨...

2008/12/22

would not have

中文裡的「原本想」幹嘛、「本來不會」如何,英文要用過去完成式。

原只是上 Ikuko 的部落格 mosshaven 去逛逛,看看她的日誌是不是又貼了什麼 HOME made 美食。結果發現她和老公Ron 去了外地;老習慣,一路旅行一路拍照。

還好Blog 日英並陳,寫了什麼,不難猜出幾分。

她是說,天寒地凍,不可能在路上漫步,只能開車繞繞...沒想到,在港口發現有船隻賣剛捕的鮮蝦。
Ikuko 寫著:"... Without the purpose - shrimp, I will never walk such a cold place..."

「要不是為了蝦,我絕不會走在這麼冷的地方...」

我原本不會如何如何,但是還是做了...

I would never have had walking in such a cold place...

做了。完成了過去了。

沒做--本來可能發生、原本可以完成,
I could have done something.
畢竟不曾發生。

做了--管它是什麼原因--發生了。做完了。
沒做--不管原本怎麼想--終究沒有「做了」那件原本會發生的事。

都是做完了。

發生、沒發生,能不能就像用過去完成式,讓它過去了?

2008/12/20

白色,藍色…

TO: my colorful friends
報上寫,今年會有白色聖誔。

這是新聞?
溫哥華聖誔節前後下雪的機率,大約一半,白色聖誔何足為奇。

新聞內容說今冬是自1971年以來溫度最低的一年;看標題慎重其事,以為是30多年來唯一下雪的聖誔節呢。

別誤會。
溫城至今已連續下雪一星期了。

來自南斯拉夫的Radina說,她倒喜歡這種下雪過後,晴空乾爽的日子,讓她懷念起家鄉;「好想出去滑滑平地雪橇」。

O’B在五大湖區的老家,每冬暴風雪都會把屋子埋了,雪有電線桿高。他在黑板上畫下政府救援人員怎麼判斷哪兒是屋頂,在雪堆上挖洞,把食物吊放進每個住家。

溫哥華的雪?蒙特利爾住了30年的Cynthia形容,像蛋糕上灑點糖霜。從溫去蒙特利爾念大學的Nicole,第一個冬天靠在積雪壓成滑冰的路面上摔跤,適應過來。

不過,溫哥華的冬天有這麼長的藍色天空,倒是新聞。

自從聽東西兩岸朋友說,東岸的城市雖然沒有溫哥華的美景,「但天空是藍的」,像中了魔咒,一抬頭,總注意到灰色天空。 昨兒,移居北京的Lucy興致勃勃SKYPE:我們剛下了一天雪;沙塵暴馬上要來…

問北京天空是不是也是灰的?「不會喔,我住這兒的這一年,沒有幾天下雨,天空乾淨,沒有空氣污染,中國人為了京奧,把天氣都改變啦!」

聽她口氣,肯定有個歡樂聖誔。

廣播倒播出了一則白色聖誔之外的好消息──CBC採訪了一家商店,店東說店裡不會放耳朵聽得長繭的聖誔歌曲。
耶!

2008/12/17

抽屜裡的文字

住在東西兩半地球的兩位友人,不約而同提到,正在開始寫一本書,原因竟也一樣--留下幾筆生平經歷,給子女紀念。

MH 全家20年前從法國移居馬來西亞。在那英文為主的社群裡,起初語言溝通有障礙,MH時常只能靜默,回家後開始信手塗寫,把在外言不盡意的內心感受,寫下短紙斷片,放在抽屜裡。

使用電腦之後,部分隨筆經過膳打、列印出來,仍放在抽屜裡。壓在底下的很少拉出來看,就算抽出來偶而一讀,記憶翻湧上來,常又在紙面上修改補記。

塗寫得太厲害的,想重新清稿打字,卻找不到當年儲存的電腦檔案;等到調出舊檔,面對增刪得一蹋糊塗的筆記,不亞於重新改寫的大工程,於是又塞回抽屜…

客家女子素梅為了子女教育,移民來溫三年。在台灣同時承擔安內攘外,到了溫哥華,除了接送小孩、參加休閒社團,旺盛的精力無處著力,時間切成一段一段,三年來竟沒完成一件需要心神專注的事。自從一年多前參加讀書會,素梅利用破碎的時間看書,似乎跨過一道門檻,與文字表達的世界走近了些。

最近夫婿的經驗,被寫入中小企業創業的《千錘百煉》,她和編輯談稿校稿的過程,深受啟發,也想把自己的故事寫下來:「養兒方知撫育艱辛。留給在大、中、小學的三個兒子,將來他們為人父母時,或許有些啟悟。」

MH深覺慶幸,她始終保有吳爾芙Virginia Woolf說的「自己的房間」,沒停過筆。前兩年,一子一女來加拿大念大學,她也完成移民程序,準備生涯第二度的大遷徙,搬到滿地可雙語區;雖然孩子的英文早已精湛過母語。

MH把抽屜裡昔日的悲喜記錄拿出來:「我想了十多年,現在可以動筆寫回憶錄了。」她選擇用英文來寫書,因為「子女方便看的文字,將來他們才會閱讀」。

當年讓MH投入書寫的語文障礙,經過多少年異地磨鍊,如今駕馭無礙了;她說,自己不僅隨時準備順應變動的環境,而且迎向新課題:「我現在的新挑戰,是怎麼去結構一本書。」

素梅也覺得自己很幸運,她從來沒有下筆千鈞重的苦惱,即便不是行雲流水,也能一氣呵成。往往寫得入神,其他事務統統放得下,絕不牽腸掛肚。她的電腦螢幕上,新增了一格「抽屜」,專門收放這份文字夾。個性上有點喜新厭舊,對素梅來說,把記憶匧子打開、一一寫下,像是活在今日,過去的影像卻同時歷歷重現,成了另一種有神奇魔力的新經驗。

這是素民寫書其中兩種型態?就算不是專業作家、稱不上業餘創作,像MH和素梅一樣的芸芸眾生,一旦寫作的抽屜打開來,會不會有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冒出來?

2008/12/02

東方認同的尋索

於中國城成長的華裔作家李淑芳Jen Sookfong Lee即將在溫哥華公共圖書館做一場寫作研討,講怎麼把回憶寫成小說,李淑芳的第一本小說《東方的盡頭》 The end of East,幾乎就是這個題目的現身說法。

書的大時代背景符合老僑落地生根的典型印象:外祖父隨採金熱來到加拿大,開了一家理髮店;母親十九歲從香港嫁給從未謀面的夫家,和自小成長於溫哥華的丈夫生了五個女兒。主場景在中國城,人頭稅、排華案……都組列成加華史實背脊當中的一塊骨骼。

許多了不起的作品,《異鄉人》《蛻變》《黑色之書》,甚至《乞丐王子》,都寓涵了尋索「我是誰」的主題。《東方的盡頭》很容易被歸類為移民文學,在身份更加分裂複雜的移民主角身上,書名嵌著「盡頭」,是因李淑芳的潛意識中,對東方認同的掙扎,意圖做個終結?

李淑芬承認,從眾多候選書名中決定《盡頭》,因為它隱喻著多重題外的旨意,包括一個有趣的對照:「早期的亞洲移民,乘船一路向東航行,終站卻停腳在西方。」

和書中主角Sammy一樣,李淑芳也是第三代華裔移民,在對人生疑惑的高峰期,李淑芳也曾有過驚世駭俗、特立獨行的行徑,譬如把頭髮染成綠色、粉紅色。母親在她之前已經對付過四個女兒,知道怎麼和這個聰穎叛逆的小女兒周旋。她講好底限:「功課好,有禮貌」,對李淑芳的狂颷少年期,處之泰然。

直到有天淑芳耳上多穿了幾個耳洞,戴著叮噹的耳環,媽媽眼淚掉下來:「我的女兒看來像無家可歸的流浪兒」,稀罕的眼淚攻勢奏效──即使至今,淑芳都沒有多餘的耳洞。

母親一輩子不會說英文、生活、工作不出中國城,不以為語言是障礙,直到含飴弄孫的溝通阻隔給出警訊。現實與書中,李淑芬都靠長姊如母,代表參加小學與中學的家長會;對高中生天大地大的畢業舞會,也只能由姊姊而不是媽媽一起選禮服。母親不夠融入本地社會的結果,兩代之間彷彿處於兩個外在世界,李淑芳至今口氣仍透出遺憾:「不能分享我在學業和事業上的成就。」

「一是文化差異,一是代溝」,她和母親終至鬧翻,離家獨自到滿地可,在外頭轉了一圈,因母親的健康問題返溫,她對母親的愛、緊密的家庭臍帶,又甦活過來。「給青少年一些空間,他們遲早會回頭」,李淑芳用自己的經驗安慰移民父母。

「天下的家庭都是一樣的!」李淑芳的家族寫入了《東方的盡頭》,其他的家庭,只要認定了命運給予的經歷,肯定了造化恩賞的鍛鍊、幸運地認識到泱泱中華文化體系,認同信心、慈愛、關懷等曾經予生命力量…每個家庭的故事,不都值得入書?

2008/11/19

似曾相識的歷史

歷史用以「鑑往」。不論東方西方,歷史事件的類似軌跡,一輪輾過一痕。展開閱讀的「歷史」,往往也在其中看到前人作品的身影,讀到種種似曾相識。

讀過最為經典的「似曾相識」導讀分析,當屬瑞典學院院士馬悅然寫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罕帕慕克(難得沒有爭議的一位!)的代表作《黑色之書》中文版推薦序的一段文字,拿《黑》來和高行健的《靈山》比較:
「(二書)形式上有相似之處。兩位作家皆運用兩個角色來敘述一種無上的追求。…在兩部小說裡,這兩個角色出場的方式完全一樣──即每隔一章交替出現。」

「每隔一章交替出現」,早已行之有年,不算新的書寫形式。和《黑色之書》同樣在1990年出版的《紙牌的秘密》,也運用了這種結構。不同的是,《紙牌》以時間場景、而非人物角色為交錯──一章現今、次一章溯往,今與昔交替,一層層解開主角的身世之謎。

15年之後,伊麗莎白.柯斯托娃Elizabeth Kostova的初試啼聲之作《歷史學家》,也使用了這種結構型式:同樣經由下一代子女抽絲剝繭,一章此時、一章往昔,解開了一個家族大懸疑。

在過往的事件中,還由當年的人馬,講述更早之前發生的故事,如此一來,總共衍生出三個時代、三場不同人馬。

這樣的三幕形式,又和《時時刻刻》The Hour裡,繫於吳爾芙Virginia Woolf為關鍵的三個時代、三位女性,有相似的影子;只不過,《歷史學家》貫穿三幕的關鍵,是吸血鬼之王卓九勒,《紙牌》則在寓意人生追尋哲思的丑角撲克牌裡。

《歷史學家》才剛上市,就把當年長期盤旋榜首的《達文西密碼》擠下榜首;然而,多少讀過兩本書的讀者,不對《歷史學家》心生東歐版《達文西密碼》的相似感?

《達文西》場景發生在藝術聖地羅浮宮,玄疑關鍵在密教;《歷史學家》從女兒發現父親書中一張字稿開始,一路踏著吸血鬼傳奇的蹤跡,走入英、法、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用史料、宗教、文物、奇風異土…撐架起小說內容,解開自己和未謀面的母親、家族之謎。

若把《達文西》、《紙牌》和《歷史學家》三本迷人小說做比較,因為柯斯托娃是當中唯一的女性作家嗎?她寫人與人之間細膩的關係、反應、情感變化、感受,最為真實自然。丹布朗?你讀他每一本書,都覺得他可能沒真正談過戀愛!喬斯坦賈德 Jostein Gaarder?請數一數他在《紙牌》中讓漢斯說了幾次「我覺得煩躁」,用一句形容詞就草草帶過細繪起來可能完全不同的個人情緒。

鑑往的歷史,能否用以「知來」?在日新月異的新世界,以及同樣創發複雜的書寫環境,凡此種種似曾相識的閱讀經驗,提供的歷史教訓是什麼?在諸多更廣博的閱讀者訕笑這管見之前,我最好趕緊閉嘴。

2008/11/05

在CBC遇見愛特伍

Meeting Margaret Atwood in CBC Studio One Book Club
人生處處不可預期。以為去看一場畫展,結果借到一本久久沒找著的書;原本要聽演講,結果結識了二手書店老闆;只是去逛逛書攤,倒上了幾堂編採寫精華課程。

遇見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也是這樣柳岸花明。

這位加拿大諾貝爾文學獎第一候選人發表新作《報償》Payback,巡迴全加打書,原先想為著迷於愛特伍的讀書會好友投石問路、索票聽講,不想這場演講不在傳統展演會堂,而是CBC電台的現場錄音。擠在百人的錄音廳,更發現Radio One Book club以有所不變的讀書會型式,維繫著閱讀世界的別有洞天。

《報償──欠債,以及財富的暗影面》並非愛特伍另一冊精彩小說,而是她少見的析論隨筆,展現愛特伍文筆智性邏輯的另一犀利面。Payback說的不是實際債務,愛特伍以類考古手法,廣泛地提出「債」作為空氣一樣無所不在、卻被我們視若當然的一個古老主題,被從宗教、文學和人類社會結構等層面,談人的犧牲、到典當、償付等等。「我們欠什麼和我們怎麼支付,是所有人類社會的特點,深刻地塑造我們共有的價值和我們的文化。」

書中,愛特伍勾勒:「沒有記憶,就沒有債務;也可以說,沒有故事,就沒有債務。」莫怪愛特伍一生寫的35冊書中,包括詩集,多少都有一抹「償與報」的色澤。

Radio One讀書俱樂部邀請的作家,都是各個書寫領域的傑出作家,科幻小說、移民文學、社會研究、宗教哲學…CBC一網打盡。若把Book Club的錄音紀錄攤開來看,可稱一部小型的文史哲名家有聲資料庫。

廣播主持人Sheryl MacKay根據各別作家特質,另邀請一位書界共同主持人,提出即興好問題,錄音節目最後更開放麥克風,讓現場觀眾提問,作家的臨場反應備受考驗。口才便給如愛特伍,自然滿足了書迷,也為自己形象加分。

趁著簽書時間,我留給愛特伍兩個紙面問題;愛特伍展現親和風範,也以伊媚兒回覆──我疑惑作為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最高的候選人之一,何以愛特伍會失諸交臂?「除了文學技巧之外,妳是否也認為,諾獎評審還有一套『道德標準』?」

愛特伍一貫坦率:「評審肯定考慮到作家作品的道德姿態;因為『正確』和『錯誤』的概念,會被建入書寫語言。」

感覺愛特伍的故事經常不離「報復」主題,然而「中國哲理裡的報應償還,自有天道循環;有時並非不報、有時是累世業報…」;愛特伍認為自己的作品「也蘊含相同道理,只不過以『性格即是命運』的形式出現。」

何似遇見愛特伍?何以是這樣形式表象?這一場因緣際會,老天厚償。

Margret Atwood錄音訪談,分別於11月8日和15日於CBC Radio One播出。詳見http://www.cbc.ca/bc/bookclub/